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挑战

时间:2022-09-23 09: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挑战,供大家参考。

“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挑战

 

 “公民新闻” 时代网络编辑面临的挑战 “公民新闻” 时代网络编辑面临的挑战

  韩国 AC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 Nowpublic 在 2005 年诞生后的短短 12 个月中, 上 Nowpublic 注册成为“平民记者” 的人数每月以35%的增长率扩展, 到 2007 年 8 月, 该网站在 140 多个国家的近 4000个城市拥有约 12 万名“投稿记者” , 俨然成为“公民新闻” 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从 1998 年 1 月的“德拉吉报道” 到今天数以万计的“公民新闻” 网站, 说明“公民新闻” 时代已到来。

 “公民新闻” 的概念及影响

 “公民新闻” 就是指“一个或一群公民, 搜集、 报道、 分析、 散播新闻和资讯的积极行动, 目的在提供民主所需的独立的、 可信的、准确的、 广泛的、 切合需求的资讯”

 。

  “公民新闻” 使受众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 打破了记者是报道、 诠释事件的专家以及媒体掌握着极高的信息控制权与解释权的格局, 每个人都可主动创造、 搜集和发布新闻议题, 成为新闻内容的创造者。如美国的 Women sNews 网站就主要报道被媒体忽略的女性议题, 提供有别于主流媒体的不同观点; 我国台湾地区的苦劳网也将焦点对准了劳工这个容易被主流媒体忽视的普通群体。

  “公民新闻” 的基本精神就是“每个公民都是记者” 。

 我们把这种非专业化新闻传播者或公民新闻的提供者称作“公民记者” 。

 “公民记者” 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 有条件接触到丰富的第一手新闻信息素材, 并有机会成为某些突发性事件的现场亲历者或目击者, 成为 “深入第一现场” 的最有发言权的“记者” 。

  “公民记者” 已在一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上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展示了媒体和职业记者关注不到甚至无法看到的社会真实面,开拓了媒体的视野, 丰富了媒体的报道, 推动了媒体的发展。

 除了公民新闻网站, “公民新闻” 还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 BBS、 博客、 播客、 掘客、 维客等。

 播客让普通人的声音得到了传播, 每个人都可以当主持人, 制作出平民化、 草根化的节目。

 维客汇聚了来自民间的各种声音, 营造出一种拒绝特权的平等的“信息场” 。

 如果说博客实现了“人人当记者” 的新闻理想, 那么, 维客则把“人人当记者、人人当编辑” 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掘客是通过一种类似民主投票的方式来表示对新闻的支持和认可的传播模式。

 网站内容完全由用户提交, 并完全根据用户集体意志决定哪些内容显示在首页上, 避免了 传统新闻网站的内容完全由编辑等少数人决定、 阅读者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

 一篇文章能否显示在首页、 能否显示在头条, 完全取决于投票数、 评论数、 推荐数等多种显示新闻价值的因素和这些因素的频度。

 掘客类网站的用户不仅仅是新闻的阅读者, 他们还是新闻的发掘者。

  这些建立在双向传播基础上的公民新闻, 促进了民间话语体系的崛起, 颠覆了“舆论一律” 的传播格局。

 “公民新闻” 的意见表达和舆论监督对现实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特权, 摧毁了 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垄断权, 将新闻从说教变为对话; 二是使个人意见获得有力传播; 三是社会弱势的意见和声音有了表达空间。

  媒体是社会公器, 维护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这是媒体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

 在公民成为记者的时代, 网络编辑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编辑的把关作用不仅没有减弱, 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网络编辑在“公民新闻” 时代面临的挑战

 1. 分散的微内容新闻需要网络编辑引导

 在公民新闻网站和“自媒体” 网站, 受众成了依靠“自我选择”的网络公民。

 受众活动的重心从“接收” 转移到“搜寻” 和“互动”上。

 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受众选择能力的缺失构成了新的矛盾。

 “现在,个人必须做出更多的选择, 必须具备更多的知识储备, 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对传播进行归纳整合, 并且使传播变得有意义。

 互动性与选择并非一种普遍的优点, 许多人并不具备精力、 欲望、 需要或者必

 要的训练以投入这样的过程。

 ”

 受众仍然需要引导。

  公民新闻通过网站、 论坛、 博客、 播客等渠道进入网络, 形成新闻信息的泛滥。

 公民新闻以传播、 挖掘有价值的微内容为主要传播内容, 使那些缺乏分辨力的受众深陷于分散的微内容中, 找不到信息传播中心, 大大降低了传播效率。

  博客、 播客、 维客等网络“自媒体” 越是兴盛与繁荣, 网络受众就如同这个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越不知该驶向哪个岛屿, 也就越需要网络编辑的引导。

 如果没有网络编辑从中引导、 整合、 优选信息,整个网站的信息就会处在一个无序化的状态, 不利于受众获取新闻。所以,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一定的编辑手段, 如内容置顶、 内容组合、 追加评论等方式引导受众。

  另外, 博客、 博客、 维客等传播者和受众是从个人角度、 完全凭借着自己的习惯、 喜好来报道新闻的, 他们很少从国家、 社会、 媒介机构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这样除了多样化的优点外, 必然带来无序化的弊端。

 这就需要网络编辑通过引导工作、 科学管理来使之有序化,包括如何分类、 突出什么话题等。

  2. “公民新闻” 的真实性需要网络编辑把关

 “公民新闻” 的真实性一直处于被质疑的状态。

 美国《费城问讯者报》 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 普利策奖获得者比德尔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自己同意“公民新闻” 存在危险, 因为有时候人们会制作一些看上去像真的、 其实是假的“新闻” 。

 2008 年 10 月 3 日, 由于公民新闻网站 iReport 上一条关于“苹果公司 CEO乔布斯心脏病严重发作”的假新闻, 使得苹果公司的市值瞬间减少 90 亿美元, 这也让许多人质疑“公民新闻” 的真实性。

 “公民新闻” 一般采用的是先出版后筛选的模式, 因此, 在真实性方面需要有网络编辑的把关。

  “公民记者” 发布真实信息是应尽的责任, 但是, 由于国内尚未有针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公民的媒介素养较低, 又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采写训练,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 会出现失真失实现象。

 这些都需要网络编辑的“把关” 。

  网络编辑一方面要对信息的真实性、 伦理道德性进行审查, 必要时可进行修改甚至删除, 只是要给予充分合理的解释, 以取得网民的

 理解和信服。

 另一方面, 可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机器控制、 过滤不该出现的词汇。

 网络编辑还可通过开设专网专栏、 普及网络公德知识来引导受众。

  网络编辑要通过内容审核, 避免失实、 违法、 违抗政令、 低俗的信息流向互联网, 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 具有一定的政治意识、 全局意识、 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 鉴别、 分析、遴选出不合格的信息。

 这就要求网络编辑在“公民新闻” 时代, 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专业主义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公民新闻”的把关。

  网络编辑只有明确自己在“把关” 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职责, “公民新闻” 才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3. 确立社会舆论中心需要网络编辑设置

 公民新闻时代推崇的“个人主义” , 不要求绝对的权威。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不需要舆论中心。

 社会如果经常处于自我的无序状态,失去中心和方向, 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因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中心的建立, 没有这个中心, 社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这个中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焦点, 是社会凝聚力的表现, 也是舆论中心。媒体是形成舆论中心的把关人。

 网络编辑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的重担, 为社会舆论中心的建立提供坚定的舆论支持。

  在传统媒体时代, 舆论引导功能是由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来完成的,而在“公民新闻” 时代, 议程设置的主体由大众媒介变成了 广大网民。网络不应成为一盘散沙, 听不到主流声音。

 在“公民新闻” 时代, 网络编辑保证社会正确舆论导向的手段不是让“世界只有一种声音” , 而是让“众多声音” 中的某种声音更响亮。

 这就需要网络编辑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让公民的某种声音从众多声音中脱颖而出, 由公民来引导公民。

 这会减少受众的逆反心理, 比单纯由媒体来引导舆论更有效果。

  除此之外, 网络编辑还可间接参与到网民设置议程的过程中, 通过对事件背景的进一步挖掘或设置与之相关的讨论, 巧妙地引导公众舆论和议题。

  对于论坛的把关。

 网络编辑可以通过解疑释惑, 用主流、 权威及

 真实可信的声音占领论坛。

 编辑可通过与网友的讨论, 整合、 梳理论坛上杂乱无章的信息, 通过完善的管理技术和相关规定来管理论坛,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对发表在 BBS 论坛上的“公民新闻” , 网络编辑可通过对新闻的组织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首先是为网民设计不同种类的新闻发表区域, 便于网民在论坛中找到有关的新闻; 其次是采取适当的手段不断提高网站论坛的受欢迎程度, 营造“公民新闻” 的核心区域; 三是实施新闻发布区的内容监控。

 这种监控主要是通过转载评论的方式, 对公民记者发布的新闻起一个引导作用。

 比如根据新闻的内容, 将与这类新闻有关的同一议题的评论放在一起, 或给新闻配照片、 制作动漫等, 让受众通过对这一问题评论的众多观点, 理智地看待“公民新闻”中的信息, 达到合理引导受众情绪的目的。

  网络编辑把关责任重大

 “公民记者” 的“新闻报道” 因为监管的缺失和个人能力有限,会失之偏颇甚至不真实。

 “公民记者” 毕竟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信息传播者。

 他们传播信息的动机、 采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 都不一定符合新闻专业的要求。

 因此, 他们发布的新闻作为信息源是非常合适的,但作为新闻发布就有很多局限性。

 因此, 网络媒体在团结、 运用“公民记者” 的时候, 不能只是索取信息和稿件, 而忽视了 对“公民记者”的教育与培训。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障“公民新闻” 的健康快速发展。在现阶段国家还未出台相关政策、 对“公民记者” 的培训还未落实的情况下, 网络编辑的把关就非常必要, 而且责任重大。

  (周丽,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 谭云明,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来源: 青年记者 2010 年 11 月下

推荐访问:“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挑战 公民 面临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