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0 12: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供大家参考。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2012-06-25)

  1.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1.1“协同创新” 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当前, 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就是创新驱动、 内生增长的阶段。

 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的核心内容, 已经成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政策选择。

 国家要求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 加强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综观新中国科技事业 60 多年的巨大成就, 以上三类创新都有长足进步, 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如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体系、 分散重复, 整体运行效率不高; 科技宏观管理各自为政, 科技资源配置方式、 评价制度等不能适应科技发展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阻滞了三类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

 为此,《科技规划纲要》希望将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打造成为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其中建设“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是现阶段的发展重点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的重要讲话强调, 我国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广大企业、 科研机构展开深度合作,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协同创新提出了要求。

  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前知识时代背景下对跨组织合作创新的一种创新突破, 将势必推动我省技术创新的整体发展与深刻变革。

 1.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特征与类型 1.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硅谷模式” 的诞生和成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的热潮。

 20 世纪 90 年代, 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在我国兴起, 并不断发展。

 产学研协同创新属于宏观层面协同创新, 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深化, 其实质是跨组织协同创新。“协同创新” 不同于 “合作创新”与“创新协同”。

 所谓 “合作创新 (Cooperative Innovation)”,是一个比协同创新涵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协同必然合作, 合作未必协同”。

 具体而言, 合作创新是指企业间或企业、 大学、 研究院所之间的联合创新行为。

 一般地, 合作成员单位只要参与了创新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就是“合作创新”, 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 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 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 共同参与, 共享成果, 共担风险。

 但产学研主体在合作中由于利益不同, 难免产生冲突, 若不能有效解决冲突问题, 则难以产生协同效应, 实现协同创新。“创新协同(Innovation Synergy)” 主要着眼于单一组织(或某一创新系统)

 中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区别于主体之间的协同), 目的是为了提升该组织或创新系统的价值。

 而“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是跨组织、 跨部门的协同创新问题, 其最早是由 MIT斯隆中心研究员 Peter Gloor 给出的定义, 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 借助网络交流思路、 信息及工作状况, 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目前, 国内外的协同

  创新实践, 从微观来看,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

 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 专业技能、 技术)

 分享机制, 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 内在动力、 直接沟通, 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 进行多方位交流、 多样化协作。

 1 从宏观角度看, 协同创新指各方达成一般性资源共享协议, 实现单个或若干项目合作, 开展跨机构跨组织多项目协作, 设立网络联盟, 建立战略联盟等; 要形成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 其根本在于利益协调, 政府和产学研各方均事先确认各自利益范围与责任边界, 设定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1 协同创新比合作创新更强调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网络组织形式下相互学习促进知识流动, 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 提高产学研整体的知识存量, 从而实现共赢。

  因此, 协同创新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

 微观层次的协同创新是指组织(企业)

 内部的各类协同创新活动, 宏观层次的协同创新则指的是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 其目前的主要运作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 是指企业、 大学、 科研院所(研究机构)

 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在政府、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 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其实质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与互动, 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 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的融合发展。由于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 也有别于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 其本质属性是一种管理创新 1。

 具体而言, 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政府为引导,将创新主体、 创新要素和创新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 把产业、 教育和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优势互补、 共赢互利” 的原则, 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 促进科技、 教育和经济和谐发展, 有助于提高我国产业、 教育、 科技的创新能力,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真正推动我国经济走上科技引领、 创新驱动、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1.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征

 1)

 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在产、 学、 研、 政、 介、 金等相关主体协同下完成。

 区别于其它形式的跨组织协同创新, 首先, 协同创新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其次, 协同创新的主体构成与其它形式有所区别, 一般必须至少包括企业、 大学、 科研院所等机构; 最后, 这种创新活动是在产、 学、 研、 政、 介、 金协同下完成的, 其核心是产学研三方合作进行技术开发,政府通过法规、 政策进行引导和鼓励, 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共同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

  2)

 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必然伴随着知识的流动, 即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流动的过程。

 一方面, 由于知识存量存在势差, 比如大学与科研院所比企业拥有更多的专门性科研人才, 随着协同创新工作的展开, 知识可从研究机构流向企业; 另一方面, 由于知识属性的差别, 比如企业拥有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 而大学与科研院所拥有科学技术知识, 通过产学研合作, 不同属性的知识可以形成互动, 共同促进协调创新活动的展开。

 产学研主体各自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决定了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可以实现知识流动, 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目标或核心内容就是加速知识在一国内部的循环流转, 从而形成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局面。

  3)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

 当

  前,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 新兴技术、 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科学研究、 技术创新、 产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 其特点是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 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 因此更能应对大科学、 技术会聚的挑战, 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活动, 从而更能实现重大科技创新。

  4)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战略、 组织、 资源、 行为等全方位的协同与整合, 是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

 协同创新涉及战略、 组织、 资源、 行为的全面整合, 系统协同度是衡量整合绩效的决策关键, 产学研多方主体价值观差异及不同利益诉求与战略目标制定与实施之间的协同、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结构协同和过程协同之间的匹配度、 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系统内知识、 技术、 信息等资源之间的交互行为都将影响协同创新系统整体的协同度。

 此外, 系统协同度也与创新主体改变行为的程度和频率有关, 这些包括战略信息的交换, 组织结构与资源的升级, 及各方同步行动的协调与控制, 这些知识交流与技术创新行为需要良好的体制环境作为保障, 体制创新是驱动所有创新行为协同的制度保证。

  1.2.3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类型

 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到不同利益目标的创新主体, 是一种独特的混合型(hybrid)

 跨组织关系, 单个组织无法取得合作的全部控制权, 需要有新的管理技能和组织设计能力。

 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常常表现为大学研究人员与企业研究者之间组成的个体性网络, 这类合作大多以项目合作为主, 规模很小, 产生的效应也小, 因此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一个跨边界的组织机构。

 近几十年来, 根据产学合作目标范围和方式的不同, 各国在实践中以摸索出了许多组织模式, 典型的有产学合作研发中心(UI-CRC)、 科学园(Science Park)、 技术工业区、 工程研究合作中心(ERC)、 合作研究中心(CRC)、 孵化器(Incubator)、 共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 合资创办企业、 共同承担国家的计划项目, 以及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产业联络办公室、 技术转移办公室(TTOs)、 社会上的科技推广服务机构, 等等。

 这些新型的组织模式能创造出更大型的跨学科的探索性的合作研究项目, 克服传统的产学合作研究项目中由于非正式的私人方式形成的合作模式所存在的某些局限。

 我国除了建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 近年来还大力推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 通常是以企业为主导,协同在相关专业学科有优势的高校或科研院所, 致力于开发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

 协同创新, 指内外部组织各行为主体或资源主体基于共同目标、 内在动力和有效沟通, 通过构建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平台和分享机制, 互相配合、 协调一致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和活动。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 有利于探索建立适合于不同类型研究、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构建一批相对独立、 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问题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 有利于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体制, 重点突破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它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 充分释放人才、 资本、 信息、 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这既是高校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 深化教育改革试验田、 扩大开放桥头堡的必然选择, 也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整体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

推荐访问: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产学研 协同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