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

时间:2022-09-19 09: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供大家参考。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现象

  西安培华学院文法论丛

  2009 年 3 月, 第一辑, dec. 2009, No. 2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现象

  的对策研究

  李仲达*

  (西安培华学院 文法学院法学系, 陕西 西安 710125)

 摘 要:

 民办高等教育, 作为中国教育战线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是对中国传统的高教体制与模式的巨大变革和丰富发展。

 已经受住了艰难曲折的考验, 展示了光辉远大的发展前景。

 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 是目前制约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进程的一个战略性的“软瓶颈” 。

 本课题的研究者, 从民办高校在当前和今后的运营发展中应该采取的长远性的战略措施、 短期内可实施的行动措施、 当前的应急弥补措施三个层次, 和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宏观的政策、 法制和财政扶持资助方面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作了深入全面的对策性探索。

 以期对民办教育家们和教育行政领导管理部门的领导决策能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民办高等教育,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催发出来的一棵高等教育新苗。

 对这一新生事物, 无论党政领导管理界, 还是学术理论界, 多注视于规范化监督管理、 专业学科设置、招生规模等宏观监控指导层面上的问题的研究解决, 而对民办高等院校运营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实际困难和不利因素, 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对策性的调查研究; 政策性财政性的扶持资助很少。

 特别是对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指老、 青两极化, 缺少中年高级教学科研人才)

 、 不稳定, 使教学质量缺乏应有的保障这一最普遍、 最突出、 制约影响力最大的现实问题, 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全面深入的对策性研究探索。

 基本上处于大家都清楚问题的存在, 但困于条件限制, 只能采取临时性的应急措施, 然后边走边看情况的消极被动的思想精神状态。

 事在人为。

 凡事, 预则立, 不预则废。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 努力探索多种应对措施, 想方设法弥补缺陷, 保证教学质量, 力求尽可能快地解决这一难题, 无负于民办高校学子们的求学愿望。

 一、

 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和光辉远大的发展前景

  从民办高校的创办方式和发展道路来看, 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一些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 另闯天下, 个人或合伙筹资, 由举办辅导班、 补习班、 培训班的方式起步,由小到大, 滚雪球滚起来的; 二是一些实业家在有了 相当的资本积累以后, 转投教育事业, 或由原来的一些教育机构与企业合作, 采用“自有资金加规模化银行贷款” 的路子滚

 动发展起来的。

 不管采取哪一种方式, 通过哪一种途径, 在民办高校这一新生事物诞生成长的初期, 都面临着缺乏校舍等基础设施, 缺乏师资力量,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备与图书资料, 缺乏发展资金的“四缺难题” 。

 解决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 也只能采取挖掘利用公办高校教育资源与量力而行招聘部分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

 而解决其它三大 * 作者简介:

 李忠达()

 难题, 靠规模化银行贷款并非根本之策, 最根本的出路还是要靠拓宽办学路子, 扩大办学规模, 通过自身积累, 逐步去解决。

 而这样的发展模式, 却又加剧了与师资力量缺乏, 校舍基础设施缺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备与图书资料缺乏的矛盾。

 这些困难不利因素和矛盾, 最终都综合性地表现在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制约上。

 当今发展壮大起来的民办高校, 就是在上述四大难题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与消极不利因素的制约困扰中, 迎难而上, 奋力拼搏, 经受住了 考验, 艰难曲折地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民办高校创办的时间来看, 大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

 最长也只有 20 余年的时间。

 可是, 经过短短 20 余年的发展积聚, 如今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了三本教育、 高专教育、 高职教育、 成人教育、 高等自学考试教育的一支主力军, 撑起了 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

 在对繁荣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贡献方面, 在对中国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方面, 在对中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节约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表现出了深远的影响力和永久的生命力。

 目前已涌现出了在校园基础设施、 办学规模、 社会知名度、 国际国内影响力方面, 可与一些普通高等公办院校相媲美的知名民办高校。

 它们到底向人们预示宣告了些什么呢?

 第一, 中国的民办教育家们有智慧有能耐解决上述四大难题, 克服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消极不利因素, 已经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成功的经验。

 只要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以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继续奋斗, 目前的一切难题迟早都会解决, 一切矛盾和消极不利因素都会被克服。

 第二, 民办高等教育是有着光辉远大的发展前景的新生事物, 锐不可挡。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 13 亿人口, 教育事业尚未全面发展普及, 特别是各种高等专业技能教育培训未能全面发展普及的发展中大国, 在现有的公办高校办学模式比较单一, 专业学科设置缺乏现实针对性和技能适用性, 教育结构层次和战略布局都不尽合理, 根本满足不了社会各行各业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情况下, 运营机制轻便灵活, 对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反应灵敏迅速的民办高校, 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大有可为。

 在公办高校向硕士、 博士研究生高层次的办学水准提升的过程中, 民办高校随着办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 教学成果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 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她们也绝不会长期停留在目前的发展水准上。

 凡是新生事物, 都不会是安于现状的, 不断开拓进取才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将来势必会有一批民办高校脱颖而出, 成为与普通的公办大学相媲美的名牌民办大学。

 这只是迟早的问题。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再给民办高校第二个 20 余年的发展时间, 她们将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再经历第三个20 余年的发展时间, 又将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呢? 在西方发达国家, 众多的名牌大学不也是民办起家的吗? 其创出名牌不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进步过程吗? 对于中国的民办高校什么时间达到这一发展水准, 我们无法准确预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

 未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战线, 将是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百舸争流, 百花竞艳, 优势互补, 互相促进的“战国时代” 。

 在向这个光辉远大的前景迈进的过程中, 始终遵循的是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的冷酷无情的客观竞争法则。

 这种竞争的内在决定因素, 是教育理念、 战略眼光和决策、 决心与毅

 力的竞争, 是教育科研人才的争夺竞争。

 谁能及早看到这一点, 早做谋划准备, 早下大决心, 早动手, 谁就能成为竞争的优胜者, 创办出名牌民办大学来。

 如果陶醉于目前的成就, 不努力开拓进取, 不在提高办学水平、 领导决策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 可以预料:

 在以后的激烈竞争中, 在公办高校和脱颖而出的名牌民办高校的双重挤压下, 势必会有一批民办高校走向衰落, 乃至被淘汰出局。

 二、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的问题, 是全国所有民办高校都面临的最普遍、最突出、 对教育质量制约影响力最大的问题。

 教育部要求本科高校的师生人数比是 1:

 18。

 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 众多的民办高校别说师生人数比能达到 1:

 18 的要求了 , 就是用整个教职员工的人数也达不到此比例。具体到一些专业, 五六十个学生乃至更多的学生才能平均到一个专职教师。

 从民办高校专职教师队伍的组成情况来看, 普遍是老、 青两极化, 由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高级教学科研人才担当着学科带头人的角色, 其主干力量基本上是由近年来公办高校的本科毕业生组成。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 现在招聘硕士毕业生不再象以前那么困难了, 但博士毕业生目前仍无人问津。

 而且在年轻专职教师队伍中, 并非是人人都安心民办高校教育事业。

 有不少人是把在民办高校任教作为一种过渡。

 有的是一边拿着工资有事干, 一边作考硕、 考博的准备。

 一旦考取, 基本是有去无回。

 有的经过几年的培养锻炼, 有了实力基础和条件机会, 则跳槽, 另谋高就。

 使中年核心骨干教研力量总是难以形成, 使年轻教师队伍总是处在变动之中。

 据对某民办高校的调查:

 专职教师队伍中, 从学历结构来看, 60%的人是本科学历, 只有 40%的人是硕士研究生学历, 博士研究生学历无一人。

 从职称结构来看, 助教占到了 50%以上, 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到 20%, 基本都是公办高校退休下来的老教授。

 中青年专职教师中, 经过正式评审的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几乎没有。

 从年龄结构来看, 30 岁左右的年青教师占到了 80%以上, 年龄在 60 岁以上来自公办高校和研究机构退休的老教师占到了 10%左右。

 中年骨干教师特别缺乏。

 从专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情况来看, 有 20%左右的人工作一年即离开, 30%-40%的人选择三年内离开, 超过 50%的人思想不稳定, 大都有着等待机会和条件, 另谋高就的打算。

 上述的调查, 虽说解剖的是一只“麻雀” , 但从在其他民办高校调查了 解到的情况来看, 则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基本都是大同小异。

 这样,就使民办高校大量的专业课程由外聘兼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 不仅敷衍不认真的现象难以解决, 也给教学管理、 考核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题。

 特别是由于课时费低等种种原因, 很难外聘到在职的高职称高水平的公办高校授课教师, 让公办高校在读研究生作应急补缺、打工挣学费式的授课, 成了 普遍现象。

 凡是上规模的民办高校, 其专业设置大都在 50 个左右, 有的则更多, 涉及了 人文、 社科、 新闻、 理工、 经管、 农科、 医科、 外语、 艺术等众多的学科领域。

 而其中众多的专业学科都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教学研究骨干教师。

 在这一现状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教育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提高办学水平, 也是一句空话。

 (二)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的成因

  从造成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现象最直接的现实原因来看, 主要有三种因素:

 一是工资报酬偏低; 二是教师个人与小家庭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 特别是住房、 社

 会保险等福利待遇和设施没有保障; 三是缺乏优秀中青年专业人才发挥专业特长的用武之地, 没有实现个人事业发展前途的平台条件和机会。

 但如果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考察这一问题, 我们就会明白形成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原因, 并非是民办教育家们办学理念上的错误,或领导决策上的失误, 而是由于诞生只有十余年、 二十余年历史的民办高校这一新生事物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和外在的困难不利条件、 生存竞争环境造成的。

 要求民办教育家们很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是不切实际的。

 因为, 它是由以下四对客观存在的矛盾造成的, 而且这四对矛盾靠民办教育家们自身的能力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克服的:

 一是白手起家(或民办公助)

 , “滚雪球” 式的艰难曲折的创业方式, 使民办高校大都背负了 不小的借贷债务, 却又面临着诸多的办学基础设施条件急需建设改善, 诸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设备急需添置的艰巨任务。

 还贷压力与急需增加改善办学条件投资的矛盾, 非常尖锐。

 这一矛盾, 只有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达到相当的规模, 自身的经济实力有了 相当的积累以后, 才能缓解。

 如要彻底克服, 更需若干年。

 只能是分别轻重缓急, 分步骤分阶段的逐步进行。

 这个过程的快慢, 在主观因素上还要取决于办学者的胆略和决心, 愿不愿意下大的投资, 将有限的钱投向什么地方, 作何种水准的规划设计, 都是因人而异的。

 二是从民办高校初期的发展成长途径来看, 拓宽办学路子, 扩大招生规模, 是其还清债务, 摆脱困境, 改善办学条件的唯一经济出路。

 而办学路子与规模的快速扩张, 更加剧了与师资力量薄弱、 断层、 不稳定的矛盾。

 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在师资方面依赖外援的现状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根本改变的。

 一分为二地看, 这既是民办高校的缺陷, 也是民办高校的优越性所在。

 从短时期内看, 不仅能解燃眉之急, 而且是低成本, 高收效, 还能缓解专职教师所需的生活福利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

 但如果安享其成, 不求尽快改变这一依赖态势, 那就大错特错了 。

 古今中外, 一切名牌大学的成功成名, 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都在于他们招揽了 一批顶尖的知名学者, 开办出了 高水准高效用有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学科, 培养出了高素质高水准的有用人才。

 长期依赖他人的教育资源, 是绝对做不到这一点的。

 所以, 用创办名牌民办大学的战略眼光来看, 这绝不是什么优势长处, 而是一个先天性的致命性的缺陷。

 三是民办高校的创办方式、 途径和自身的经济条件, 决定了 它们只能采取优先以学生的教学、 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为首要的中心的任务, 无力或暂缓教职员工的生活福利设施建设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发展模式, 这样的生活福利设施状况, 与吸引留住人才的现实需要之间又产生了 尖锐的矛盾。

 比较优越的生活福利设施待遇, 与发挥人才专业特长的“用武之地” , 事业发展的平台条件与机会, 是吸引招揽人才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如果不下决心在这两个方面努力创造条件, 是绝对招揽不来高水平高职称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的。

 而形不成一支势力雄厚、 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队伍, 创办名牌民办大学, 就是一句空话。

 四是公办高校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 响亮的牌子, 广泛深入的社会知名度, 强有力的吸引力和公信力, 对优秀教学科研人才和优秀生源都起了第一道“拦水坝” 的效应, 使处于“下游” ...

推荐访问: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现象 断层 不稳定 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