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灾难新闻传播三个理念等【精选推荐】

时间:2022-09-09 15: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灾难新闻传播三个理念等【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灾难新闻传播三个理念等【精选推荐】

 

 灾难新闻传播的三个理念等 灾难新闻传播的三个理念等

  作为以传播信息, “监测环境” 为职志的大众传媒, 对灾难信息的传播是其应有之义。

 然而, 或于观念、 或囿于利益, 当下灾难新闻传播与传媒所要担当的社会职责差距尚远。

 有鉴于此, 我们认为搞好灾难新闻传播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理念:

 时效理念

 新闻讲求时效是新闻常识, 但鉴于目前灾难新闻传播存在滞后性、并由此常常带来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等弊病, 强调新闻的时效性仍有必要。

 尤其是涉及面较大的灾难信息, 与人们切身利益关涉较为密切,更是人们迫切的关注所在。

  由于灾难本身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 信息的瞬息变化就有可能导致灾难的扩大。

 这就要求传媒对灾难信息的传播比一般新闻要更加强调时效性。

 传媒有关“非典” 的新闻传播就是教训。

  就舆论引导而言, 灾难信息更容易引发流言传播, 从而在灾难之上平添信息传播滞后带来的“人祸” 。

 忽视灾难信息的时效性会带来流言的爆发和随后的社会动荡。

 因此, 新闻时效性对灾难新闻传播而言不仅仅是常识意义的强调, 而更应该作为首要的传播理念去遵循。

 信息理念

 新闻传播就是信息传播, 信息本是其应有之义。

 但就信息“消除不确定性” 而言, 当下灾难新闻传播却显得信息较为匮乏。

  受宣传观念的影响, 灾难新闻传播对灾难本身的关注往往被淡化,而各级领导的指挥、 表态却显得极为突出, 整个新闻文本成了领导在灾难现场的集体“群像” 。

 作为新闻所具备的基本六要素残缺不全,

 灾难本身及其结果、 影响被一笔带过, 对灾难原因的挖掘也显得蜻蜒点水。

 很多灾难新闻传播“昙花一现” , 没有后续追踪报道, 显得虎头蛇尾。

 这样的灾难新闻传播使人看起来疑窦丛生、 一头雾水, 更谈不上“不确定性” 的消除了。

  一些灾难新闻中, 诸如“督导指挥, ……不惜一切代价, 全力营救” 、 “抢险救援工作正按照研究确定的方案紧张有序地进行。

 等领导表态性语言到处可见, 显得大而无当、 空洞无物。

 反观西方灾难新闻传播, 与灾难形成各种关涉的信息却显得丰富而厚重, 与我国灾难新闻传播信息来源单一、 内容单调形成鲜明对比。

  信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凭, 在规模化和复杂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失去了在传统社会中“事事亲历” 的可能性,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转而需要传媒的中介。

 作为公众信息获取的“代理者” , 传媒应该时刻意识到自身的职责。

 尤其是对灾难信息的获取, 传媒给以迅即、 切实, 全面的提供是对受众知晓权的尊重和保证, 也是自身履行公共责任的表现。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即将相继实施, 传媒灾难新闻传播信息匮乏的现状应该有所改观。

  人文理念

 人文主义关注人性、 重视人的理性、 崇尚人的尊严, 追求人的终极价值, 思考人类的命运和痛苦, 具有超越意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由于灾难本身对人类生命破坏的惨烈性, 灾难新闻传播更加需要灌注人文理念。

 然而, 囿于特定传统和思想的惯性, 当下灾难新闻传播对管理主体“功绩” 的过渡渲染和受害者家属悲恸的过度略化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出人文素养的缺失。

  现在是图像时代, 追求视觉的刺激和快感成为传媒竞争的法宝。灾难场景的反常性、 刺激性符合新闻传播的价值标准。

 在利益驱动下,一些血腥的、 痛苦的、 惨烈的、 扭曲的灾难图片和视像在传媒上不厌其烦地进行展演, 而丝毫不顾及灾难受害者及其亲友的痛苦感受和生命尊严。

 灾难所带来的悲剧具有“净化” 功能, 通过引起人们的同情、

 怜悯, 恐惧而实现人性的升华和人类的自我确证。

 这种悲剧的“净化观” 往往成了悲痛图片和视像泛滥的籍口。

 但悲剧审美的对象是虚构的, 而灾难却是实在的现实。

 不顾生命个体感受而“展演” 其痛苦的做法已经不是悲剧, 而是赤裸的传媒暴力。

 刊播痛苦图片在传媒实践中一直存有争议, 这里有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众接受心理的差异。

 但尽可能避免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新的伤害, 是传媒应该遵循的人文底线。

 美国学者罗恩・ 史密斯指出, 传媒在处理灾难所带来的悲痛图像时应该权衡以下因素:

 照片是否有助于说明报道内容, 公众是否有必要看到这些照片, 同情照片中所摄人物以及公众的必要。

 这一点值得传媒思考。

 灾难本身具有相对性, 不能简单地以其破坏性后果的大小而界定。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或许轻微的伤害对生命个体而言则不啻是一种灾难, 比如疾病。

 在传媒市场主义影响下的新闻娱乐化浪潮中, 生命个体的灾难却成了娱乐的噱头, 这种建立在生命痛苦之上的娱乐令人揪心。

 比如, 四川一妇女得了一种怪病, 多方求医而无果, 只有靠家人击打才能缓解病痛, 一家人为之痛苦不堪。

 然而某报却过分凸显事实的新奇性, 并在标题中对其进行非人性的戏谑:

 “怪病:

 老公打罢儿子揍的妇直叫好舒服”, 它寄寓的不是悲悯情怀, 而是拿别人的痛苦开涮。

 这已不仅仅是对痛苦的态度, 而是超越个体痛苦对人的尊严以及人生的漠视。

 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的风险现在已经成为常态, 永远关注灾难中的“人” 是传播者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

 人文理念是人性意义的率性流露, 应该成为传播者的职业基础。

 灾难新闻传播因灾难信息本身的特性及其潜在的巨大影响, 关涉到经济利益、 价值理念、 政治控制、 文化传统等多重面向。

 但就传媒而言, 确立时效理念、 信息理念和人文理念应该是传媒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

 如此, 或可以对当下灾难新闻传播起到“补时救弊” 之效。

 警惕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王玉婷

  通常认为, 见义勇为、 除暴安良、 爱幼扶老, 邻里相帮以及人们

 生活的新观念、 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 报道, 是社会新闻的主旋律,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 抢劫嫖娼、 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 新闻, 报纸要讲究报道艺术, 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 对“正面” 和“负面” 报道做如是的界定和判断, 是认识上的一种偏颇。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要求得一个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辩证认识, 必须要有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 也就是说对新闻报道正负面的认定, 不能光看表象及其显示的色彩, 而要透过现象剖析本质, 以受众这个客观主体感应传媒信息的程度为依据, 来判别新闻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有否启迪、 预警、 教育的作用。

  新闻负面效应产生的几种原因

 1 媚俗。

 媒体把环卫劳模称为“粪头” , 把因触电而死的人比喻成“烤鸭” , 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 江苏一名行人因头部惨遭车轮碾压而亡, 某报竞称之为“中头彩” 。

 为了 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把恶心当有趣, 把灾难当生活调料, 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 臆断。

 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 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 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典型报道的丰要问

 题是“都是优点, 没有缺点” , 6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模式化、 概念化” ; 50%的人认为是“空话、 套话多” 。

 这种宣传, 表面上可能是正面影响, 实际上是严重影响正面报道的可信度, 适得其反。

  3 过量。

 有些报纸的社会新闻版全是负面报道, 若被网络转载,就会很快成为全国多家媒体的报道内容。

 一件很小的事, 因高频率出现在媒体, 可能成为负面影响很大的“大事” 。

 4 跟风。

 当前, 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 新闻资源却有限, 在激烈的新闻大战中, 编辑记者往往为得到一条意想不到的新闻而兴奋,

 也常常因为漏掉一条新闻而沮丧, 有时还会受到来自本报的批评。

 缺少个性和独家新闻意识的办报作风, 很容易使受众对千篇一律的新闻产生排斥感。

 这种排斥感的后果是, 整个媒体魅力消减乃至丧失。

 于是乎出现了所谓“看小报不看大报”、“看副刊不看头版”,“看标题不看内容” 的说法。

  防范和减少负面效应的途径

 作为传播者, 在防范和减少新闻报道的负面效果时, 要充分考虑受众心理和新闻传播规律。

  1 重视报道的科学态度, 防止片面性、 简单化弊病。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媒介要提供真实、 准确、 客观、 全面的信息, 避免造成舆论误区。

 成绩报道与先进典型人物宣传要实事求是, 既要肯定优点,表扬先进, 同时不能回避和掩盖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

 “宣传好的典型时, 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 怎样根据自己的条件搞起来的, 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 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 新闻中体现的观点必须和新闻事实相统一,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克服浮躁心态, 保持冷静, 理性的头脑, 注意区分具体对象与具体性质, 切忌无端牵连, 扩大打击面。

  2 把握“量” 与“度” 、 “量” 与“质” 的关系。

 正面报道中同类题材大量重复酿造的“信息洪水” 及空洞说教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反面题材报道过于密集, 会误导受众和社会舆论, 滋生消极思想, 破坏社会心理结构。

 因此, 即使在打“宣传战” 时, 也要在选题上有所创新, 在数量上有所节制, 注意典型性、 准确性、 生动性相结合。

 陈述新闻事实要避免枝叶蔓延, 主题分散。

 材料零乱。

  3 创新方式, 创新视角。

 新闻宣传中。

 策略性、 艺术性很重要。对于会议报道, 要敢于打破惯例, 细分报道类型, 让专家、 学者、 政府官员从讲坛上走下来, 走到老百姓当中, 用聊天的口吻从形象可感

 的东西说起, 从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说起, 多些贴近性, 少些训导味, 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受众。

 负面报道要体现人文关怀, 注重曝光与关怀的平衡, 纠正错误观念, 变危机为契机, 特别要选准新闻切入视角, 报道方式要有利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推荐访问:灾难新闻传播三个理念等 灾难 理念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