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2-09-06 09:4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大家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弱点与思想教育渠道拓展 刘慧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弱点主要表现在:

 强烈自 我意识下的自 我主体缺失, 在对社会想当然的解读中透出贫瘠的思想积淀, 在多元的思想潮流中显得十分薄弱的思辨能力, 在现代科技囚禁中的无奈与苟且考等。

 大学生思想教育拓展渠道:

 用科学理念引 领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历史源泉和智慧宝库, 用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灰暗色调凝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厚重, 打造一批能够把“生活之书” 读薄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关键词:

 大学生; 思维弱点; 渠道拓展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着活力和生机的群体, 他们思维活跃、 反应敏捷、 善于接受新事物、 畅快淋漓地发表自 己的意见和观点, 在社会改革与发展中, 起着积极的鼓与呼的作用。

 然而他们毕竟思想清纯、 情绪外化、 激情大与理智。

 就其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对自 己成长的把握, 还远远不足以脚踏实地地引 领自 己的进步。

 因此分析他们的弱点、 了 解他们的特点、 把握他们成长的关键点, 因势利导地做好思想教育和成长引 导工作, 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极具意义的一环。

 一、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局限性 1、 强烈“自 我” 意识下的自 我主体缺失 自 我主体意识是个体人格构成的核心, 是建立在自 我基础上的对本体的认知。

 没有健康的自 我意识, 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自 我意识包括:

 自 知、 自 爱、 自 我实现、 自 我调控、 自 我完善等。

 健康的自我意识, 可以在正确认识自 己维护自 己为自 己负责任的同时, 也能正确地认知他人维护他人为他人负责任。

 而当代大学生, 常常以为自 己的“自 我” 意识很强, 处处强调自 我, 凸显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性。

 却忽视了 自 我意识与自 我责任的相对应, 在强调自 我突出自我的同时, 不知道主动去承担这种强调和突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过多地追求良好的自 我感觉, 却不善于提升能够支撑这种感觉的实践能力。

 在强烈的自 我实现欲望后面, 缺少一个坚实的自 我本体的支撑。

 一些大学生对自 我的理解十分偏颇, 认为个性就是挑战约定俗成的规范, 蔑

  视当前社会的正常运行规则, 无视客观存在而能够我行我素。

 想不想上课靠随意,看不看书凭兴趣, 既想不到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也没想着珍惜自 己的生命过程。想谈恋爱就四处出击过把瘾, 不想谈就自 顾自 的走人, 决不考虑会伤害别人亦或自 己。

 利用亲情, 以毁灭自 己的方式去惩罚亲人, 更是典型的无主体行为。

 自 我主体意识, 说到底, 就是你能够对自 己说的话、 做的事承担最终的责任。在我们传统的家庭及学校教育中, 由于过于重视社会整体意识和社会政治理想的灌输, 并把每个人都当作教育目 标的已然成果去对待, 而忽视了 特殊性是产生普遍性的唯一源泉, 忽视了 作为承载社会整体意识的个体人的自 我主体意识的培养。

 教育要求每个个体首先必须要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负责任, 却忽视了 每个个体都应该首先也必须为自 己负责任。

 这实际上就等于把教育目 标的最终承载者变成了 虚幻。

 当一个人缺少自 我主体意识, 不知道为自 己的言行负责任时, 就更无可能为他人为社会负责任了 。

 而日 益通达的网络空间, 更给大学生们提供了 谁都无法控制的多元渠道,给他们发挥发泄想像憧憬输入了 无限豪情。

 在虚拟世界里, 既可以是道貌岸然的君子, 也可以是卑鄙无耻的小人, 做人做鬼全在自 己高兴。

 隐藏社会本体, 张扬自 然本能, 强化无主体习惯, 是现代科技给高校思想教育带来的无限遗憾。

 2、 在对社会想当然的解读中透露出贫瘠的思想积淀 对生活、 对人生、 对社会, 大学生们喜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点评说。然而一旦较真, 却会出现超乎想象的空白。

 很多人说不清我们的国体政体, 不知道我们的党和国家是一种怎样的体制和关系。

 说不清民主自 由的真实含义。

 既便是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 义无反顾地要加入党组织时, 对党章也只是近乎程序性的认同。

 一个正常而完整的社会, 必然存在着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 而各个领域自 然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评判标准和价值体系。

 然而 当他们了 解其中的某一点后, 就会广而论之把这种观点运用于自 己的一切生活之中。

 等价交换、 追求利益最大化, 是经济领域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处理同学关系、 在对一门课的价值判断, 甚至在对自 己的生活目 标、 人生价值定位时, 都会被这些原则所左右。

 社会主义的道德核心为人民服务、 民族文化的核心集体本位等被他们在困惑中轻松地放在了 一边。

 因为他们很难说清, 无私奉献、 舍己为人等与等价交换

  明显背道而驰的东西, 为什么会合理合法地共存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面对由于生活的丰富性、 价值体系的多元性、 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性及相对独立性所构成的社会复杂性, 他们常常表现出的是困惑中的茫然。

 作为一个社会人, 怎样在生命意义的层面上为自 己的价值定位、 怎样在生活追求的选择中确定自 己的社会理想、 怎样在创造过程中守护自 己的本性不被异化等, 大学生还只能是在远远地眺望中雾里看花。

 3、 在多元的思想潮流中显得十分薄弱的思辨能力 顺应时代潮流, 促进社会发展, 推动时代变革, 对大学生来说, 这是他们必然的强项。

 是知识所致, 更是年龄所致。

 毕竟, 生活的求异性决定了 特定生命阶段中必然呈现出的辉煌。

 社会的急速发展, 给他们带来了 莫大的施展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 他们几乎有先天的认同感, 轻而易举的就能融会贯通并引 申到自 己的日常生活之中。

 面对日 趋激烈的社会变异和事物发展过程否定中的否定、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科技洪流和多元的信息思潮冲击涤荡, 他们在喜悦的兴奋中呐喊涌动。

 然而一旦把问题具体化, 他们并没有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看着充满亮光的多面体, 总是满怀激情地扑过去, 然而孰是孰非, 他们只能是看着喊着犹豫着, 不知道面向怎样的光面去做出自 己的选择。

 新的潮流, 看着都像真理, 放在一起却相互冲撞, 甚至没有协调的余地;很有道理的事情, 走 进 生活却无法实践。

 在中国社会主义飞速发展的进程里,“腐朽” 的资本主义居然也能强势发展? 学习是追求真理, 为什么许多理论在现实面前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建国六十年的成就足以说明我们党的正确伟大, 可腐败分子为什么总是出现在党内? 西方文化大餐着实让人流连忘返, 民族文化的现代优势又该寄托在哪里?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骤变期、 在社会变革转型的期、 在经济文化繁荣期, 多领域多理论多思潮多观念共同活跃,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每一种理论思潮或现象, 在其特定的时空特定的领域都有可能是真理, 都有可能在求知者的心灵里引 起震撼。

 在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定型的边缘, 大学生总在徘徊, 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把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区分开来, 怎样把现实性和前瞻性结合起来。

  4、 现代科技囚禁中的无奈与彷徨 科学技术的发展, 因特网、 游戏手机、 MP4 等现代信息传播形式, 把大学生深深包围, 成了 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有人这样形容当代大学生:

 手里拿着手机, 耳朵塞着耳机, 心里想着网游戏升到了 多少级; 老师累的像落汤鸡, 学生听得呆若木鸡。

 面对老师黑板和面对电脑显示器没有多大区别, 听自 己的歌想自 己的事酝酿自 己的情感, 和他人交流不交流似乎已经不在考虑之中。

 即便大学里最长盛不衰的“卧谈会”, 也大有休会的趋势。

 自 我陶醉的同时, 也不乏孤独苦闷的困扰。

 个人小天地, 虽有慰藉, 久而久之也依然空虚。

 因为无可代替, 便难以放弃。

 看看周围, 各自 仿佛都在自 己的小天地里自 得其乐, 沟通不畅、 理解不多、 帮助缺少。

 便有了 爱心难找、 知音难觅的感叹。

 在因扩招等使得公共空间日 益减少, 个人空间不断加大的环境下, 很多人都不得不沉溺于自 己的天地里打发着无所事事的时光。

 激情的激发, 斗志的膨胀, 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社会之人,只有在集体的舞台上, 才能实现自 己的价值, 获得生活的激情, 激发生命的斗志。缺少在激励中尽情释放的大学生的满腹激情, 只能在无奈中盘桓。

 二、 大学生思想教育渠道的拓展 1、 用科学理念引 领大学生的成长 我们常说,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 于是便以常常真理的名 义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

 然而一切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当客观事物变化时, 真理也就失去了 成为真理的依据。

 因此不如把马克思主义当做学科中的科学去对待, 因为科学是对客观事物规律概括出的方法及其运用准则。真理是相对的, 科学则是变化中的永恒。

 科学涵盖真理, 真理却不一定都是科学。

 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真理强迫学生去接受, 而 是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让学生去理解, 让学生在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同时, 自 己去发现真理。

 政治的先进性来源于理论的先进性, 理论的先进性来源于思想方法的先进性。

 掌握了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 才会有对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继承和最长足的发展。

 2、 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历史源泉和智慧宝库 以文化的载体, 赋予政治的内容, 在政治与文化的融合中, 达到人才培养目

  标的实现, 这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根本。

 丰厚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灵魂。

 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精华, 承载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生命特质, 拓展着一个民族永恒的人格魅力。

 中华民族的生命、 生存、 生活离不开这如同空气阳光水分的氛围意境,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割不断这血脉之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人格品格的确立, 自 然离不开这块肥沃的土壤。

 纵观历史, 反思现实, 不难看出,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本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可谓是一脉相承。在民族文化中, “中庸之道” 的平衡融通、 “天人合一” 的旷达宽阔、 “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的自 然豁达等,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和谐人格的全面孕育提供了 广阔的文化空间。

 让学生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 懂得宽容、 理性、 平和, 有健康理智的社会心态、 有宽广鸿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去的乐观心境。

 在人生进取的形式上, 知道公平竞争, 更要懂得有序竞争、 合理竞争, 懂得和谐共赢、 共同发展的社会人际理念, 在社会进取的潮流中去寻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这一切, 都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强力支撑。

 3、 用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灰暗色调凝聚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厚重 社会是什么样和我们希望社会什么样自 然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宣扬我们希望什么样的让学生接受从而去实践, 剖析我们不希望什么样的让学生去认识从而能戒免。

 但在 我们传统的思想教育中, 常常是只讲前者而回避后者, 站在预先设定好的角度而不是生活存在的角度和学生直接面对的角度去实施。

 我们知道, 社会只会按照自 己的兴趣在发展, 黑色白色都是它的有效组成,正面反面都会蕴含真理的元素。

 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中, 不仅要让他们了 解社会鲜明亮丽的五彩缤纷, 更要让他们知道有灰暗的抑郁之色。

 让他们勇敢地直面灰暗, 科学地反思灰暗。

 肯定灰暗事物存在的合理性、 揭露其虚伪性、 指出其短暂性, 在科学的结论中, 让学生获得一份坦然。

 灰暗的存在拿到阳光下, 给一个科学的说法。

 理由充分了 , 尽管灰暗依然存在, 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天空里, 已经尽是阳光了 。

 4、 打造一批能够把“生活之书” 读薄的思想教育工作者

  优秀的教师要能够把书读薄, 薄到用一句话可以把一本书概括出来, 然后去教给学生; 合格的思想教育者, 要有能力把生活读薄, 薄到用一个理念就能指导一种生活, 然后再去引 导学生。

 大学教育的目 的, 在于拓展人生的视野和生命的境界, 为未来的生活理想描画宏图, 为生命的过程积淀能源, 为创造社会存储动力。

 高校的思想教育者, 有责任用自 己的生活积淀、 用自 己的人生经历、 用自 己对生命的理解、 对生活的提炼、 对人生的感悟以及自 己实践后的生活哲理等, 浓缩成精典的施教内容传授给学生。

 生活很复杂, 指导生活的原理并不复杂; 生命很深奥, 触摸生命真谛的钥匙并不深奥。

 用自 己对生命的思考理解和感悟, 帮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 是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得起的责任。

 试想, 如果高校的党委书记们、 党总支书记们、 团总支书记们每个学期都能够给学生开一场专题讲座, 并能够讲好这场讲座, 这个学校的育人氛围将会是什么样的? 这个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又会是什么样的?

 教育是一个信息转化的过程, 教育的结果必须在被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

 如果没有学生的理解接受与思想和行为的转化, 教育的真实价值, 便只能在零的附近徘徊。

  个人简介:

 刘慧韬, 男 , 汉族, 1959. 12 生, 中共党员 , 会计学院党总支书记。

 1985年 6 月 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

 刘慧韬 13303718929

 Liuht@126.com

推荐访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