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正文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完整文档)

时间:2022-08-29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完整文档)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

 

 以特色产业带劢乡村振兴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迚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幵提出到 2025 年,“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迚一步提高”“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

  脱贫摘帽丌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不城市相比,部分乡村的劣势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而产业基础薄弱又可能导致乡村人口流失,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兴,才能带劢乡村兴。只有夯实了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劢力和蓬勃活力。《意见》指出,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觃律和产业发展觃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当前,我国乡村产业觃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等问题突出,品种、品质、品牌都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选准产业,没有顺应产业发展觃律发展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是宝贵的“财富”,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让绿水青山为当地群众带来“金山银山”。比如,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镇地处三峡库区,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脐橙,幵在脐橙园里夹种桃树、李树等果树,该镇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上市。这既保护了三峡库区的水土,也增加了

 当地村民的收入,还使小镇风景美如画。兴一个产业,丌仅活一片经济,还富一方群众。

  特色产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和较好利润,从而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形成觃模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对特色产业迚行深度挖掘和加工,打造一条特色产业链,使特色产业具有觃模性、丌可复制性,只有这样,才有竞争优势,幵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江苏海安把蚕桑茧丝绸产业作为富民增收主导产业来抓,通过基地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三产融合、联农带农等措施,促迚传统产业集约化、产业化、品质化发展。乡村产业在“特”字上下功夫,靠品质、靠特色取胜,“产”无虑,“销”无忧,丌断发展壮大,为农民朋友带来越来越多的收益。

  特色产业发展起来有利于提升产业价值链,推劢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迚休闲观光、互联网+现代农业、康养健身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常州金坛区薛埠镇东方盐湖城项目、泰州兴化市东罗村项目等,以吸引临近大城市度假消费为导向,建立生态旅游项目。乡村紧跟市场需求,立足资源禀赋,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把“土”产业“养”成“摇钱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推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培育好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势能,以特色产业带劢乡村振兴,定能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

 

 《乡村振兴之路》编委会

  主 任 委员:李大胜

 副主任委员:咸春龙 委

 员:吕建秋、刘少群、孔旭晖

  孙雄松、田兴国、蒋艳萍

  骆芙蓉、程

 雄、袁

 霖

  王瑛博、张巧慧、胡

 征

  执 行 主编:吕建秋

  责 任 编辑:孙雄松

  装 帧 设计:袁

 霖

 目

 录

 前言………………………………………… 02 一、 大关怀…………………………………04 二、 大基地

 三、 大平台 四、 大项目 五、 大智库 六、 大服务 七、 新机制 八、 附件

 前

 言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推荐申报的华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农院”)于 2013 年 12 月 19 日获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成立,是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新农院设院长(校党委书记兼任),执行院长(分管校领导兼任),常务副院长(正处级)和专职副院长各 1 人,下设综合部、人才培训与信息服务部、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部、农村经济政策研究部和规划设计部。

 三年来,新农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十九大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同、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构建服务乡村现代化新机制,全面推进大基地、大平台、大项目、大智库、大服务建设,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开创服务乡村现代化新模式。

 勇于创新,积极推动在人事管理、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先后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推广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首次在校内将科技人员服务社会工作量纳入绩效管理,初步探索出适应乡村现代化服务新机制。

 目前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新农院分院 4 个、特色产业基地

 18 个、分布式服务站 18 个,在广东省初步构建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珠三角的首个高校服务乡村现代化新体系。

 建设包含农技推广服务网站、院校农技推广服务专业平台、大学农技推广服务综合管理系统等主体内容的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大平台,与此同时,还建成了全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第一个微信服务平台,初步构建了服务乡村现代化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承担国家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获得项目经费2000 万元,广东省成为全国十个试点省之一。华南农业大学围绕广东省的粮食和园艺 2 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 3 大科研试验基地、10 个区域示范基地和 26 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点,开创性地开展“新农村科技服务百千万工程”,探索出具有广东特色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成立全国首个高校科研管理一级学会——广东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构筑了承接政府职能的有效平台,先后承担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委农办和省农业厅委托的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各类理论研究、考核评估项目十多项,初步建成广东省新农村建设智库。

 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为新时期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逐步成为区域乡村现代化服务中心。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

 

 乡村振兴研讨发言:强基础谋发展

 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组织保障。扎实开展“转作风、强本领、践初心”主题活动,抓关键、强班子,带队伍、树正气,强社区、固堡垒;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打造 X 个示范村、完成第一批 XX 个村建设的基础上,在全镇铺开;选拔优秀年轻机关干部担任管区主任、副主任,选优配强新村网格支部书记,建立健全管区与新村一体运行工作机制,锤炼打造坚强有力、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着力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全面振兴。持续大力扶持大樱桃、草莓两大优势产业,实施乡村振兴“XXXX”工程,即:力争群众的农业产业信贷额每年达到 X 亿元以上,设施大棚总数达到 X 万个以上,设施农业产值达到 XX亿元以上,户均 XX 万元以上,确保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带动能力更加突出,群众收入进一步提高。

 着力建设农业园区,补齐完善产业链条。聚焦产业链两端的育苗、销售和深加工短板弱项,依托 XX 农旅等优势平台资源,大力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补齐完善产业链条。确保 XX 项目年内完工投产,积极对接 XX 中心项目,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运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

 

 乡村特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战略

  [ 摘要]通过构建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让乡村变成人们向往的地方,完成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传承、环境治理有效、实现人们生活富裕的总目标。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特色旅游;特点;意义;问题 1 乡村特色旅游的概念 乡村特色旅游是以休闲旅游度假为核心,构建乡村特色村庄,对人文文化环境传承,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吸引游客以游居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方式。自 2005 年 8 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到,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加大力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 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党的十九大相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特色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乡村特色旅游的特点 2.1 成本大、收益慢、可持续性强 乡村特色旅游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的旅游要素。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方面,投入资本大,既要体现其特色,又要全方位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项目建成后在收益方面的速度较慢,因此,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是综合体的开发项目。

 2.2 多元性、乡村气息浓郁 根据不同乡村所处位置和其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定位方式的特色乡村,挖掘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优势。在乡村特色旅游开发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体现个性化,更要突出乡村文化传承。这就要求不仅要保留特色乡村建筑,记得住乡愁,保持淳朴的乡村自然风貌,弘扬乡约民规。

 2.3 文化性、传统文化的传承 要分析乡村旅游人文历史,更要鼓励和支持乡村开展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策划游客可以参与的当地农事体验、相关节事节庆活动,保持乡村旅游景区特有的乡土民情。例如山西司徒小镇的打铁花演出,河南开封庙会,乡村时令采摘活动等。

 3 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3.1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营 在构建乡村特色旅游过程中,需要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多方面的治理工作。不仅包括对农业污染和工业污染的防治、如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完善生活污水的排放工程。还要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和推广垃圾分类等内容。在整治和开发的过程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美化乡村环境。在政府引导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过程中,实现村务管理民主规范,不断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对生态进行改善,努力成就最美乡村。

 3.2 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 在整个乡村特色旅游产品中,对旅游的六要素,不断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餐饮方面应该突出乡土味道,富有当地特色菜肴,适时开发当季的特色菜肴。现在民宿的发展更提升了乡村旅游中的短板,综合开发乡村的土特产品,让其发展成为游客购买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综合经济收入。旅游餐饮方面要保证食品的卫生标准。旅游娱乐产品开发方面,结合当地的乡土风情,积极开发可以让游客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旅游项目,可以更好的提升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参与。

 3.3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乡村特色旅游业的开发是一项综合产品的开发,包括了餐饮业、住宿业、交通、土特产、娱乐项目等,这在经营运行过程中,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不仅提高了经济收入,还为更好的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4 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营 在乡村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建立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重点突出政府职能,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制定统一管理,从上到下的联动体制。积极探索“多规合一”,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还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模式,努力打造美丽生态乡村环境,运用科学的方式完成乡村特色旅游的专项规划。

 3.5 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项目的驱动下会更注重乡村绿色化理念、技术的应用以及生态经济的有序发展,使乡村旅游资源“显山、露水、透绿、通畅”,针对开发一些荒山地,有效利用空置资源,建设生态特色乡村,积极打造保护绿色,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态。

 4 乡村特色旅游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4.1 突出特色化、个性化,展现当地传统文化特色

 避免在开发和规划乡村旅游产品时,千遍一律,一味效仿其他乡村的旅游项目产品。这样不仅体现不了当地乡村特色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发展瓶颈。不能突显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激发不了游客的体验欲望,势必会导致旅游开发项目失败。

 4.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 合理利用乡村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既体现特色的同时,又能合理利用开发资源。对旅游产品特色进行针对化的提升,保护旅游资源不被过度开发。按照当地的乡村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策划,合理的设计规划,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4.3 商业模式的选择 根据乡村的不同特色进行适宜的开发和利用,使其既具有旅游吸引力,又突出本产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必须依托乡村的已有资源,不能盲目的进行商业模式的选择。例如:主题庄园需要依托乡村的综合优势农业。趣味化休闲聚落打造乡村游乐场,积极开发具有创意的农业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体验感受。打造文化乡村,需要乡村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依托,乡村就是乡土文化的博物馆,民宿就是乡村故事。进行高端化乡村度假模式时,要对闲置的农家进行改造参与度假模式的利用等。

 4.4 新媒体营销的应用 新媒体营销的主要形式,例如网络直播、社区网络、微博、微信、微电影,乡村特色旅游的营销推广策略的选择方式多种多样,借助新媒体营销平台,开展新媒体营销是应对乡村旅游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据统计:大部分手机网民除了用 APP 打游戏、看时事新闻和娱乐头条之外,购物、外卖和旅游预定成为比重最大的关注点。这些方面需求的增长,有利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所以在营销策划方面,在新媒体方面多投入也是必须的。邀请网红直播景点体验、抖音带货、微信平台短视频宣传、微博美文分享等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吸引目标群体的需求,积极引导消费,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4.5 精品民宿配套设施的完善 在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项目中,精品民宿完善和提升成为主要核心内容之一。精品民宿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特色旅游项目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也成为构成乡村旅游项目的的关键要素。节假日期间,乡村旅游和乡村民宿体验成为现在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部分游客愿意在旅行中选择具有民宿这种个性化的住宿方式。民宿产品不仅能够在餐饮,文化体验方面满足游客,还可以在休闲娱乐中综合带动旅游产品的文化体验。乡村旅游格局的变化,让农家乐逐步升级为现在的乡村精品民宿,在其不断地完善发展中,游客的旅游体验日益丰富。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途径,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不断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增加其经济收入,为乡村特色旅游提升地域文化特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高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项目的综合开发。通过构建乡村特色旅游,推动文化发展,全面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绿色城镇等项目的综合开发,让乡村变成人们向往的地方,完成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传承、环境治理有效、实现人们生活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 参考文献] [1]王静,方旭红.基于村民自治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01):124. [2]栾凤舞.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邢台学院学报,2018(01):51-54. [3]朱启臻.激活乡村价值方能留住美丽“乡愁”[J].中华建设,2018(02):8-11. [4]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01):2-4.

乡村振兴项目带动村民致富构思方案

 

 村民小组简介(乡村振兴)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上果村隶属于西洒镇瓦厂村民委员会,位于西洒镇东北部,西接砚山县,北接鸡街乡,属于村委会所在地,距县城 9 公里,居住着汉、壮两种民族。该村共有 75 户 337 人,其中壮族 61 户,汉族 14 户,其中有劳动力 179 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 90 人以上。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养植业、种植业及劳务输出为主。现有耕地550 亩,已建成冬早蔬菜基地 300 亩,种植甘蔗 150 亩;现有存栏生猪 270 头,大牲畜存栏 106 头,人均有粮 320 公斤,人均纯收入达6500 元。为增加群众收入,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动员剩余劳动力完成务工,全面提高群众的收入,早日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村庄建设情况 为改善上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9 年群众自筹集资金,硬化了 3 米宽进村主干路 800 米,1.5 米入户路 1200 米。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充分以州、县“三农规划”为契机,计划建设

 “一事一议”重点村,完善活动室、庭院、道路、田间机耕路等基础实施建设;着力打造文化底蕴较深的上果村“女子太阳节”。

 2016 年在上果村规划了上海援建项目,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金 1085.1 万元,(含上海援建项目 150 万元,上海虹口区统战部传习馆建设 80 万元),整合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美丽乡村)150 万元;国家高检院扶贫挂钩项目资金 100 万元;农村抗震民居房建设资金75 万;群众自筹(含投工折算)530.1 万元。基础建设计划道路改造9 条(段)3.5 公里。排污沟渠 2 公里,房屋新建 40 户;维修改造35 户;卫生厨房改造 75 户;卫生厕改造 75 户;太阳能热水器 75 套;安装太阳能路灯 30 盏;传习馆一间。传习馆项目于 2013 年 9 月份开工实施,历时一年,2014 年 9 月完工投入使用,传习馆占地面积 200平方米,分两层,一层用于成列上果村壮族文化传承文物、展板,二楼在村委会建设期间短暂作为村委办公场所使用,现作为上果村小组活动室,桌椅设备齐全。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该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母系社会传承的“女子太阳节”又称“女人节”,是上果村壮族的传统节日,传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该村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优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文化定位:“北回归线上—找回太阳的地方”,传承保护为重。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建成为独具民族特色并集休闲、娱乐、旅游文化为一体特色古村落示范点。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上果村持续 20 余年无刑事案件,先后多次获国务院、省、州、县表彰。2018 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级班子健全,能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成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工作,确保村民依法施行各项权力。

 xx 镇 xx 村民小组简介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xx 村小组隶属于西洒镇瓦厂村委会,位于偏远山区半山腰处,距县城 18 公里,其中有土路 6.5 公里。有农户 57 户,其中农村人口263 人,其中建档立卡户 19 户。2016 年易地搬迁 47 户。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xx 成立亿成柑橘专业种植合作社,农户能够合作入股享受分红;种植杂交玉米 100 亩以上,杂交稻谷 100 亩以上,甘蔗 200 亩以上;在养殖业上,全村大牲畜存栏 120 余头,鸡存栏 600 余羽。

 三、村庄建设情况 环境建设是创建文明村的重要内容之一,茅坡村小组作为易地搬迁点,大规模打造文明新村,努力为村民提供优美整洁、安乐祥和、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人居环境。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素质这个核心,着力增强农民的进取精神、市场意识和致富本领,大力倡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开拓创新的时代新风尚。

 一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上下反复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村规民约》。为了使《村规民约》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组建宣传队,挨家挨户送《村规民约》,张贴上墙,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到家家户户。

 二是经常开展寓教于乐的创建活动。为了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努力在增强各项活动的吸引力、凝聚力上下功夫。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三热爱”和“三德”教育,构建健康、文明、和谐的村风,精心举办开展了“五好家庭”、“好

 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社会秩序和谐安定。村内认真完成普法任务,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生活,多年来无重大火灾、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发生。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明确任务分工,形成了村党支部书记亲自抓,村委会主任具体抓,各小组长共同抓的领导机制,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多方面听取意见,集思广议,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大大调动了村组干部参与积极性,形成了人人参与创建,人人为创建做贡献的可喜局面。

 三是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制度。我村成立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贯彻执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工作,确保村民依法施行各项权力。

 西洒镇岩头村民小组简介 一、自然村基本情况

 岩头村小组隶属于西洒镇龙泉村委会,全村 15 户 68 人,人均耕地 1 亩,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和种养殖业为主,人均纯收入 6150 元。

 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花了11年的时间手砸肩扛修了一条长1公里的山村公路,从此这里就有了一条能走出去也能走进来的路。2003年 11 月,村长李华明在“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鼓舞下,带领村民开山凿石,动工修出了一段毛路;2007 年,村民筹资 4.2 万元投工投劳 1000 余人次,修了近 900 米的毛坯土路;2013年 1 月至 2014 年 1 月,村民筹资 13.5 万元,争取补助资金 43.5 万元,修通一条长 900 米的毛路;2015 年,政府补助资金 16 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完成进村水泥路浇筑,并在 2018 年对进村道路进行了提档升级。

 二、村内产业发展情况 路通了,产业活了,村庄美了。如今,该村已流转土地 30 亩,土地流转增收 3 万元。为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西畴县加大岩头村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一是壮大特色乌骨鸡产业。与康达乌骨鸡公司合作,村民筹资 5.3 万元成立合作社,建成乌骨鸡养殖基地。二是探索生猪代养扶贫路。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采取代养育肥商品猪、工厂化流水作业进行生产。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优质商品猪 1000 头以上,群众增收 15 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三是巩固农作产物增收。管护好 2012 年种植的 106 亩核桃,规划种植香

 脆李 48 亩,规划养殖商品肉牛 36 头,为解决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打牢基础。目前,已租出土地 30 亩种植三七,每亩租金达 1000 元,仅此一项就为群众增收 4 万元。同时,三七的种、管还吸纳了当地村民就近就地打工,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获取稳定的劳务收入。走上致富路的岩头村,与小康的梦想越来越近。

 三、村庄建设情况 2015 年初,县人民政府出资 16 万元,村民自己投工投劳用了近20 多天时间将岩头村进村水泥路浇筑完工。十年磨一剑,天堑变坦途,一条 1 公里长的致富大道,终于圆了岩头村的通路梦。硬化进村公路仅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第一步。为了让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带领群众改善村内环境,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文化活动室及活动场地、公厕、垃圾焚烧处理池,逐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帮助贫困户实施安居房建设,对4 户危房户进行了改造。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完毕,安装太阳能路灯 16盏,建设活动室 120 ㎡、厨房 24 ㎡、公厕 18 ㎡、硬化场地 344 ㎡、新建垃圾处理池 20m3。现正在建设岩头生猪代养点和“西畴精神”现场教育示范基地。

 四、村内乡风文明情况 有一种精神叫“西畴精神”——“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希望”,全省乃至全国闻名。有一种人叫“现

 代愚公”,他们什么都缺,缺地缺水缺资源,唯独不缺的是精神。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他们以“敢让石漠变绿洲,誓让天擎变坦途,敢向石头要资源”的勇气,在这个被外国岩溶专家称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保护了良好生态,解决了温饱问题,正阔步向小康大道迈进。可以说,这帮“现代遇公”在消除贫困的漫漫征程中,真正抓住了“精神”这个“牛鼻子”。岩头村,因地处大山深处的 100 米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在“西畴精神”的指引下,全村 15 户群众坚守苦干了整整 12 年,在进村必经的悬崖上硬生生的凿出一条 1 公里进村道路,从 4 公里以外的地方引来了自来水,产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与贫困的抗争中赢得了主动。

 五、村级组织建设情况 村班子成员健全,在村长李华明的带领下,岩头村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决战脱贫攻坚、精神高地打造等各项工作中均走在前列,2017 年和 2018 年先后两次通过群众会对村内村规明约进行了完善。村内认真完成普法任务,积极开展民主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生活,多年来无重大火灾、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发生。

推荐访问:构思 村民 振兴 致富 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