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重点化学知识点热门7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6-30 15:45:06 来源:网友投稿

重点化学知识点第1篇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点化学知识点热门7篇,供大家参考。

重点化学知识点热门7篇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1篇

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硫和氮的氧化物

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 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工业浓盐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Fe3+。保存浓硝酸方法是在棕色瓶中,放在冷暗处;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浓硝酸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滴入稀硝酸现象是溶液只变红。

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雷雨发庄稼”涉及反应原理:

①N2+O2放电===2N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2HNO3+NO

氨的工业制法:N2+3H22NH3

氨的实验室制法:

①原理: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②装置:与制O2相同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④检验方法: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试验,会变蓝色.

(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有大量白烟产生.NH3+HCl=NH4Cl

⑤干燥方法:可用碱石灰或氧化钙、氢氧化钠,不能用浓硫酸.

氨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NH3?H2ONH4++OH-

氨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制取硝酸的第一步)

碳酸氢铵受热分NH4HCO3NH3↑+H2O+CO2↑

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Cu(NO3)2+2NO2↑+2H2O

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3Cu(NO3)2+2NO↑+4H2O

碳与浓硝酸反应:C+4HNO3=CO2↑+4NO2↑+2H2O

氯化铵受热分NH4ClNH3↑+HCl↑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2篇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表达式:___________。

其常用的单位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条件)

3、理论解释——有效碰撞理论

(1)活化分子、活化能、有效碰撞

①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②活化能:如图

图中:E1为正反应的活化能,使用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E3,反应热为E1-E2。(注:E2为逆反应的活化能)

③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之间能够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2)活化分子、有效碰撞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考点2: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压)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

考点3:化学平衡的移动

1、概念

可逆反应中旧化学平衡的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化学平衡状态的转化过程,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2、化学平衡移动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v正=v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不发生平衡移动。

(3)v正

3、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条件

原平衡体系

体系总压强增大―→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②恒温、恒压条件

原平衡体系

容器容积增大,各反应气体的分压减小―→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同倍数减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义: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原理适用的范围:已达平衡的体系、所有的平衡状态(如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减弱这种改变”的解释:外界条件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对这种条件的改变,而不是抵消这种改变,也就是说:外界因素对平衡体系的影响占主要方面。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3篇

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公式:n=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公式:n=

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 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4篇

用溶解、过滤、结晶的方法分离的固体须满足:一种固体可溶,一种不溶,且溶解后两种物质都不发生化学反应。

共存问题:在溶液中的物质两两之间都不发生反应,组内物质可共存于同一溶液,只要组内物质间有任意两种能发生反应,则组内物质不能共存;

离子间能共存须满足:任意阳离子和阴离子组合不会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推断题的突破口:①颜色(铜盐蓝色,铁盐黄色,无色酚酞遇溶碱变红色)

②沉淀(AgClBaSO4不溶于酸,氢氧化铁红褐色,氢氧化铜蓝色,其他沉淀白色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5篇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常见的盐

1、盐的分类:

钠盐:NaCl、Na2CO3、Na2SO4等。

碳酸盐:Na2CO3、CaCO3、K2CO3等。

氯化物:NaCl、KCl、FeCl2等。

2、盐溶液的酸碱性: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①强酸强碱盐和弱酸弱碱盐呈中性:NaCl、KNO3、CaSO4等。

②强酸弱碱盐呈酸性:NH4Cl、NH4NO3、CuSO4等。

③弱酸强碱盐呈碱性:
Na2CO3、NaHCO3、K2CO3等。

3利与弊:、物理性质和用途:

4、化学性质:

①盐与金属反应:盐 + 金属 = 新盐 + 新金属 (置换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②盐与酸反应: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复分解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③盐与碱反应: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复分解反应)

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④盐与盐反应:盐 + 盐 = 两种新盐 (复分解反应)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5、粗盐提纯:

①提纯原因: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和不溶性杂质(泥沙等)。

②提纯步骤: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等。

A、先将粗盐溶解,然后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

MgCl2 + 2NaOH = Mg(OH)2↓ + 2NaCl

B、再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C、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NaOH + HCl = NaCl + H2O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③玻璃棒的作用:溶解时搅拌起加速溶解的作用;过滤时起引流的作用;蒸发时搅拌起使液体均匀

受热,防止液滴飞溅的作用;回收时起转移工具的作用。

二、复分解反应

1、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交换成分,化合价不变”

AB + CD → AD + CB

3、条件:生成物中有水或气体或沉淀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注: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还需反应物都可溶于水。

化学肥料

一、化肥简介

1、氮肥:

①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缺氮——生长迟缓、叶色发黄。

②常用氮肥:

A、含氮化合物:尿素CO(NH2)2、氨水NH3·H2O

B、铵盐:硝铵NH4NO3、碳铵NH4HCO3、硫胺(NH4)2SO4、NH4Cl

C、硝酸盐:NH4NO3、NaNO3

③铵根离子的检验:

A、原理: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据此可以检验铵态氮肥。

B、方法:取样,加熟石灰混合研磨,若闻到刺激性气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2NH4Cl + Ca(OH)2 = CaCl2 + 2H2O + 2NH3↑

2、磷肥:

①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寒、抗旱能力。

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②常用磷肥: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

3、钾肥:

①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缺钾——叶尖发黄、易倒伏。

②常用钾肥:K2SO4、KCl、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等。

4、复合肥:

①定义: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②常用复合肥:磷铵、KNO3等。

5、化肥、农药的利与弊:

①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②弊:对水源、大气和土壤的污染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化肥的简易鉴别

区别方法:一看二闻三溶解四加碱研磨五灼烧。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6篇

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高中化学选修5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重点化学知识点 第7篇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无升降,这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

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

3、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

⑴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判断

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如Fe3+、H2SO4分子中+6价硫元素;元素为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如Fe、S2—等;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Fe2+、SO2、S等。

⑵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

① 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Al3+>K+。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卤素离子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I->Br->Cl->F-。

② 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越强。如F2和H2混合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而I2与H2需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才能缓慢化合,因而F2的氧化性比I2强。

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还原性越强,如有两种金属M和N均能与水反应,M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而N需在高温下才能与水蒸气反应,由此判断M的还原性比N强。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

还原剂A+氧化剂B氧化产物a+还原产物b,

则:

氧化性:B>a 还原性:A>b

如:由2Fe2++Br2=== 2Fe3++2Br-

可知氧化性:Br2>Fe3+;还原性:Fe2+>Br-

④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可根据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一般规律是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同理当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氯气、硫两种氧化剂分别与同一还原剂铁起反应,氯气可把铁氧化为FeCl3,而硫只能把铁氧化为FeS,由此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

【注意】还原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失电子数目无关。如Na的还原性强于Al,而Na

Na+,Al

Al3+,Al失电子数比Na多。同理,氧化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得电子数目无关。如氧化性F2>O2,则F2

2F-,O2

2O2—,O2得电子数比F2多。

4、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

原理: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或得电子)的数值与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或失电子)的数值相等。

步骤Ⅰ: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简称标价态)

步骤Ⅱ:分别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值(或失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降低数值(或得电子数)。(简称定得失)

步骤Ⅲ:求化合价升降值(或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

步骤Ⅳ: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推荐访问:知识点 重点 热门 重点化学知识点热门7篇 重点化学知识点(热门7篇) 化学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