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8-30 13: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距今约有 170 万年的元谋人,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约有 70 万年至约 20万年的北京人, 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已经使用天然火, 过着群居的生活。

  2. 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3. 约公元前 2070 年, 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定都阳城。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 1600 年, 商汤灭夏, 建立商朝,建都在亳。

 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 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

 商朝的文字, 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称为“甲骨文”。

 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

  4. 公元前 1046 年,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击败商军, 商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 都城在镐, 历史上称为西周。

 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5.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战国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齐桓公最先称霸, 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 还提出了“尊王攘夷” 口号

  6. ▲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纷纷改革, 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法令规定:

 编制户口, 加强刑罚; 奖励生产; 奖励军功; 承认土地私有; 推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

 经过商鞅变法, 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 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7. 孔子是春秋末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是“仁” 和“礼”。

 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为政以德”。

 他的教育思想有: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 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曰:

 ‘三人行, 必有吾师焉。’(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要谦虚好学。

 注意“因材施教”。)

 孔子的言行, 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 一书。

  春秋晚期的老子,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8. 战国时期, 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 形成不同的学派, 出现“百家争鸣” 的局面。

 当时的思想家主要有墨家的墨子、 儒家的孟子和荀子、 道家的庄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9.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 是名闻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等部分组成。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10.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 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秦朝的统一, 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为了巩固统一, 加强封建统治, 秦朝创立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嬴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在中央, 皇帝以下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在地方, 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小篆)、 货币(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度量衡; 修长城、 御匈奴; 修驰道, 凿灵渠; 焚书坑儒。

  11. 公元前 209 年, 陈胜、 吴广在大泽乡领导秦末农民战争。

 陈胜、 吴广发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沉着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秦汉雕塑的杰出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12. 公元前 202 年, 刘邦称帝, 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 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且出现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 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将西汉统治推向鼎盛。

 为巩固中央集权, 汉武帝接受著名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在长安兴办太学, 在地方兴办郡国学。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颁布“推恩令”, 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

 在中央, 设立司隶校尉, 在地方, 将全国分为 13 个监察区域, 称为“十三州部”, 每个州部派刺史一人,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13.

 ▲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 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通往中亚、 西亚,直到欧洲。

 因此有了“丝绸之路” 的美称。

 公元前 60 年, 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14. 西汉前期, 人们发明了纸。

 东汉时候, 宦官蔡伦(龙亭候)

 改进了造纸术。

  《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时期, 它的出现标志者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候,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文学家。

 他写的《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秦汉时期, 气势恢弘的秦始皇兵马俑反映出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 生动地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6.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200 年, 曹操打败袁绍, 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208 年, 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 大败而回。

 220 年, 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 221 年, 刘备建立汉(史称蜀), 定都成都; 222 年, 孙权建立吴, 定都建业。

  17. 386 年, 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 定都平城, 史称北魏。

 439 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

 5 世纪末, 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于 494 年迁都洛阳, 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

 例如, 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18. 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 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 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也就是在 3. 1415926~3. 1415927 之间。

 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 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 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19.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 最出色, 人称“书圣”。

 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 和《洛神赋图》。

 北魏石窟艺术著名的有: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 为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全长四五千里。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 经济、 文化联系的纽带, 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 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 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 大运河的开凿, 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 618 年李渊(唐高祖)

 建立唐朝, 定都长安。

 4. 列举“贞观之治” 的主要内容, 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 吸取隋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 即贞观新政; 恢复和发展生产, 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知人善任, 虚心纳谏(魏征) ; 完善科举制; 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 民族和睦, 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 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 ⑷完善科举制。

  5. 武则天:

 重用酷吏、 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 勋贵旧族; 改《贞观氏族志》 为《姓史录》; 大力发展科举制, 不拘一格选人才, 如姚崇、 宋璟、 狄仁杰; 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 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史称“贞观遗风”, 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 治宏开元。”

  6. ★唐玄宗统治的前期, 年号“开元”,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被誉为“开元盛世”。“开元盛世” 形成的原因:

 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 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对军事制度、 财政制度、 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效。

  7. 科举制:

 隋创立, 唐完善。

 定义即特点: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 20

 作用:

 实行科举制, 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 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 人才不断更新, 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 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 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 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 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 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 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9. ▲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 32 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 33 玄奘西去天竺取经, 回国后口述见闻, 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p. 34-36

 10.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代我国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 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发达的海路交通。

  11. 赵州桥(平拱桥)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 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12. 唐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的风格:

 雄奇飘逸, 想象丰富, 激昂奔放, 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的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 语言精炼细腻, 感情真挚动人, 富有现代主义精神。

 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诗圣”, 称他的诗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 1127 年, 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

 在南京(今河南商丘)

 称帝, 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1 年, 宋金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 割让部分土地, 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 61

 14. 魏晋南北朝以来, 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 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 成吉思汗的功绩: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 建立蒙古政权, 创制蒙古文字, 建立一支强大的

 军队。

  ▲1271 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2 年定都大都。

 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 建立行省制度。

 推行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 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 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 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

 主要措施:

 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 设厂卫特务机构, 廷杖制度。

 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 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 加强了思想控制, 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8.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

 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

 的骚扰; 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 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 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保卫了东北边境。

 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 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 年的《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 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 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 18 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 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 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 班禅进行册封; 1727 年, 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 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

  20. 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 1368 年, 明朝建立, 定都南京; 1421 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644 年, 清军入关, 顺治帝迁都北京。

 北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 由外往里, 依次是, 京城、 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22.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 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

 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 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 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此书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在明朝...

推荐访问: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