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历史,有关中共问题(全文完整)

时间:2022-09-21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有关中共问题(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历史,有关中共问题(全文完整)

 

  1. 中国共产党召开的重要会议总结 一、 民主革命时期的会议(1921-1949 年)

 (一) 党的创建时期(1921-1923 年)

 1. “一大” (1921. 7. 23, 上海) :

 中国共产党成立。

 2. “二大” (1922. 7, 上海)

 A.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a.

 最高纲领:

 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一大)

 b.

 最低纲领:

 打倒列强除军阀, 统一民主共和国(二大)

 B. 群众路线的方法 3. “三大” (1923. 6) :

 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年, 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 八七会议(1927. 8. 7, 汉口)

 (1) 背景:

 大革命失败 (2) 内容:

 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3) 意义: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 11, 江西瑞金)

 2. 遵义会议(1935. 1. 15-17, 军事和组织问题)

 (1)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 内容:

 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 意义:

 结束了王明“左” 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 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 瓦窑堡会议(1935. 12)

  (1) 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1935“八一宣言“ (2) 内容:

 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 倾关门主义, 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年, 即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 洛川会议(1937) :

 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 “七大” (1945, 延安)

 (1) 内容:

 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 报告,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 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 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年, 即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1. 七届二中全会(1949,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 内容:

 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 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 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 的进攻。

 (2) 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 9, 北平)

  (1) 内容:

 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二、 建国后召开的会议

 (一)

 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1.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

 (1) 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规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选举国家主席, 任命国务院总理。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年)

 1. “八大” (1956. 9)

 (1) 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③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2) 意义:

 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 八大二次会议:

 1958 年在北京召开, 提出了忽视客观规律的总路线, 推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3. 庐山会议:

 1959 年召开, 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等人的斗争, 使“左” 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4. 七千人大会:

 1962 年初在北京召开, 是建国以来人数最多的中央工作会议, 初步总结了“大跃进” 中的经验教训, 初步纠正了“反右倾” 运动的错误。

 (三)

 “文革” 时期(1966-1976 年)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八届十一中全会:

 1966 年夏在北京召开, 标志着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 的全面发动。

 (四)

 徘徊时期  1976-1978 年

  全国科学大会:

 1978 年初召开, 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五)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后)

 1.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 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左” 的错误方针, 全面纠正“左” 倾错误, 作出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2) 意义: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 年召开,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对建国以来的历史, 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的评价, 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3. “十二大” (1982) :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十三大” (1987) :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 “十四大” (1992) :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 “十五大” (1997) :

 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7. “十六大” (2002) :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

 “十七大” (2007) :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和成功经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了科学概括; 阐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战略部署。

  三、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会议

 1.

 1927 年的“八七” 会议, 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

 2.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 标志着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3.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标志着党和国家的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1. 第一次:

 土地改革(1949. 9~1953 年春)

 。

 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 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 扩展和深化。

 2. 第二次: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土地制度变革(1953~1957)

 。

 互助合作运动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全国解放到 1955 年夏的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二是自 1955 年夏至 1957 年的高级社阶段。

 互助组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等形式,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 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户私有制的基础上, 农户间通过人工互变、 人工变畜工、 搭庄稼 、 并地种、 伙种等形式, 相互提供帮助, 解决生产中的困难或者借此提高收入。

  3. 第三次:

 公社体制下的集体所有、 统一经营的制度安排(1958~1978)

 。

 公社体制下实行农村土地三级所有。形成分别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性全员共同所有、 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4. 第四次:

 “集体土地、 家庭承包经营” 改革(1979~今)

 。

 改革 30 年来,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9)

 , 恢复和拓展农业生产责任制, 逐步确立“土地集体所有、 家庭承包经营、 长期稳定承包权、 鼓励合法流转” 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

 第二阶段(2000~2008)

 ,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两条主线展开:

 一是继续完善并用立法规范承包土地制度; 二是探索和推进土地征用制度及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

  3. 共产党军队名称的演变 1. 北伐(国民革命军)

 ——→南昌起义后(工农革命军)

 ——→1930(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新四军)

 ——→解放战争(解放军)

  2. 1937 年 8 月 25 日, 将陕甘宁边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二、 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 9 月 11 日, 按战斗序列又称第 18 集团军。

 10 月 12 日,又将长征后留在南方浙、 湘、 赣、 闽、 粤、 鄂、 豫、 皖 8 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和红军第 28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

 3.

 1944 年 10 月 14 日毛泽东在有关文件中提到建立河南人民解放军, 这是首次使用解放军名称。

 4. 重庆谈判期间, 为了表示诚意, 中共中央决定仍用八路军; 新四军称号。

 1946 年 6 月全面内战爆发, 9 月八路军、 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 但仍未统一名称。

 5. 1948 年 9 月, 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全军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中国人民解放军” 字样。

 6. 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军按地区成立野战军。

推荐访问:历史 有关中共问题 中共 完整 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