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完整文档)

时间:2022-09-19 20:2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完整文档)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摘 要】

 当前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 即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与和谐, 倡导自由、 平等、 公正与法治, 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与友善;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的原理是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如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规律的原理加以探讨, 笔者对此作了 一些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育; 思考

 当前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才能做到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 即倡导富强、 民主、 文明与和谐, 倡导自由、 平等、 公正与法治, 倡导爱国、 敬业、 诚信与友善;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原理的分析, 进而探讨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的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对其界定主要有三种不同趋向:

 (1)

 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2)

 把思想政治教的任务、 目标、 原则、功能等具体内容演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

 将西方行为科学、 心理学育和人格理论的规律转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可见,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其质的规定性, 正是这些质的规定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区别与其他因素。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应当是一个综合的、 立体

 的关系结构, 它是一个由基本规律和多个具体规律组成的多侧面、 多层次的体系。

 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社会适应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主要包括有:

 适度超越律、 双向互动律、 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

  陈万柏、 张耀灿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书中,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

 可作如下表述:

 (1)

 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2)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

 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 教育者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施加教育影响, 而且要注意对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教育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分析, 并尽最大努力对各种因素加以调控, 使之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挥作用。

 这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之, 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已经展开, 并逐步深入,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到目前为止, 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够。

 主要表现在:

 第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与完善; 第二,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规律的内容究竟有哪些, 尚处于争论之中, 还没有达成一定的共识; 第三, 关于如何正确认识与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关注这一规律的程度还很不够, 以致于影响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在此基础上,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规律应是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的原理。

 具体来说, 要重视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

  二、 思考

 马克思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从理论上来说, 要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与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从实践上来讲, 应做到放开眼看世界, 采用灵活的方式, 开展全方位与多角度的运行机制。

 同时, 还应特别注意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充分其的合力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必须做到统筹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使三个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其合力作用, 更好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创造条件。

  (一)

 社会教育

 培育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 应充分认识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准确分析与运用社会教育的特点, 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 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从而发挥社会教育的特殊优势, 形成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效应。

 为此, 应在以下三方面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第一, 在文化环境方面, 应坚持正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利用文化的社会教育价值。

 因为:

 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 要加强大学生的爱国

 主义与民族精神的教育, 就必须充分利用博物馆、 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要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 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群众性活动中心的作用。

  第二, 在舆论环境方面, 必须坚持党对理论与新闻等舆论阵地的领导权紧紧掌握在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必须增强正确的舆论导向为舆论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必须发挥社会正气的正能量, 及时而有效地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与丑恶现象。

  第三, 在校园周围环境方面, 必须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与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 及时处理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事端, 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顺利开展, 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此外, 还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 让大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以锤炼其意志品质, 进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总之, 只有社会各部门密切配合和分工负责才能构筑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

 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也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接受最早的教育, 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始终。

 家庭教育的好坏, 关系到个体的成功与家庭的兴旺, 也关系到有助于社会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古代有句名言讲:

 “家之正则国之定”, “苟家人之正, 则天下之无邪”, 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在治国与安家中的基础性地位。

 因此, 家庭的培养和家长的参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此, 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孩子

 进入大学之后, 家长应告诫子女遵守家庭与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规范,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青春期是大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主要时期, 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如果接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有利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反之则相反。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正是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 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 从而帮助大学生避免和减少成长过程中的盲目性和曲折性。

  二是要关注智育。

 家长应主动结合学校的教育, 教育子女在大学好好学习的同时, 还应激发他们的爱好与兴趣, 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能把理论知识灵活运用, 以便在实践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是要关心身心健康教育。

 就身体方面来说, 家长要关心大学生的睡眠和饮食, 培养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就心理方面来说, 家长应向大学生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 使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有效消除心理困惑, 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还应培养他们广博的兴趣与指导他们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四是要开展美育。

 在大学生分不清美丑、 甚至颠倒黑白以丑为美时,家长要给大学生及时、 正确的审美教育, 以便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从而能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进而养成正确的感受美、 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

 学校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尤其是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要巩固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 必须充分掌握学校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为此, 需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应是大学生, 实现其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与生活化。

 当前大学生所接受的信息量都远超过前面几代, 学校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 应把大学生当作主体, 而不能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

 这样才能体现大学生的主体性, 进而实现知、 情、 意、 行的统一以及自我教育, 从而促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现内在需要与社会规范的对话。

  二是学校教育的方式应从单向灌输转向引导与对话。

 教育是人与人间的精神交流与精神契合。

 学校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仅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心灵感悟, 还应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而不是教师掌握话语权力的单向灌输。

 即教育者应首先学会倾听, 其次尊重大学生的表达权与自主性, 再次以平等的对话意识实现最大限度的良性互动, 最后使大学生得以养成正确的价值情感、 价值思维和价值行为。

  三是学校教育的形式应具有时代性与情感性。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 学校教育如果不紧跟迅速变化的社会生活, 一味地追求净化价值观教育的环境, 而不让大学生去接触新事物, 只会给大学生留下认识上的空白, 往往会被校园外的不良价值观所诱导。

 因此, 学校应围绕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话题与大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使大学生在思考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与此同时, 学校应为大学生创设感悟与培养珍贵情感的条件机会, 使大学生认识到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真善美的呼唤, 从而引导大学去感悟世界, 体验人生, 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四是学校教育在内容上应渗透人文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各门学科课程渗透的过程中, 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为此, 在学校课程教学方面, 应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以往的知性价值观教育, 将价值观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渗透于各个课程之中, 从而使大学生自己学会知识与技能, 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 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各有侧重和特点, 是有机衔接、 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应运筹帷幄, 统筹全局, 必须把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统一起来。

 要突出社会家庭教育,巩固学校教育, 加强社会教育, 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得以逐步深化,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得以增强。

 这样,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促进文化软实力跨上迅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

  [3] 王磊峰, 廖声丰, 余庆东. 浅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 职教论坛, 2010(13)

 .

  [4] 王磊峰, 廖声丰.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 厦门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 2009(3)

 .

  [5] 庄薇. 试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3)

 .

  [6] 梅平乐, 刘济良. 迷失与复归:

 学校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 2004(11)

 .

  [7] 唐志龙.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哲学审视[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

  基 金 项 目 :

 江 西 省 2013 年 度 研 究 生创 新专 项 资 金 项 目 课 题( YC2013-S225); 江西省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 研究基地基金课题(11JD1152)。

  作者简介:

 张楠, 河南南阳人,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刘伟伟, 女, 河南信阳人,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考 培育 思考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