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案例分析

时间:2022-08-01 18:5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案例分析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改进案例 乙烯教学案例与反思 上海市高东中学

 涂明

 时间:2016-6-7

  背景:这是一节理化生教研组组织的组内公开课。本节内容是第十一章认识碳氢化合物的多样性脂肪烃的一部分,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甲烷、烷烃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以及烷烃在物理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学习了某一类烃的方法,对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即以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并在甲烷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甲烷的结构,所以本节课乙烯的结构较易接受,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要实施有一定的难度。

 本人设计的教学导入是:先以投影水果、围巾、塑料引出要讲的主题——乙烯。然后在回顾乙烷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解析乙烯的结构。

 由于同时教高二年级的两个班,这就为针对同一个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保证。

 问题:乙烯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 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第一节课在高二(1)班。教学过程是先回顾乙烷的分子结构并提问,学生都能轻易地写出它的结构式和电子式。然后,我就乙烯分子的构成(C 2 H 4 )和乙烷分子的构成(C 2 H 6 )做了比较,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写出(C 2 H 4 )的结构式和电子式。学生们在经过五

 分钟的讨论后,六个小组没有一个组能正确的写出(C 2 H 4 )的结构式和电子式。

 问题的解决:针对上节课乙烯的结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天在高二(2)班教学时做了以下改进。结合乙烷分子的构成(C 2 H 6 )首先要学生搭建(C 2 H 6 )的球棍模型。由于有了甲烷的球棍模型知识,学生们很快就正确的搭建(C 2 H 6 )的球棍模型。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搭建(C 2 H 4 )的球棍模型。五分钟内各个小组都正确的搭建了(C 2 H 4 )的球棍模型。再让学生依据乙烯分子的模型,书写它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时,这次学生们轻而易举就写对了。

 反思:

 (1)

 在有机化学内容的教学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始终是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有机物的结构之所以困难,一方面是因为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靠想象;另一方面,分子结构理论本身抽象、深奥,其涉及到的数理基础是中学生所不具备的。怎样让学生在步入“结构殿堂”的初始阶段,以可接受的方式学习有机物的结构,进而领悟性质与结构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困绕着教学的现实问题。

 (2)

 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巧用模型演绎推理、引导学生深入微观世界探究结构奥秘、启迪学生科学思维等是突破难点的有效之策。

 (3)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也就是要求教师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善于运用教科书。这样的教学才能详略得当,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尺度把握准确,才能将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

 从学科的方法角度来看,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学科方法。只有当将隐藏在概念或原理性知识背后的学科方法揭示出来的时候,概念或原理性知识就会被激活,会进一步增进学习者对概念或原理性知识的理解,也可进一步运用此方法去解释一些问题或现象。

 (5)

 教师备课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含有的生活素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不足之处:限于有些学生基础差,教学时间紧,课堂教学进行的还很不流畅,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训练。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践案例分析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 ——教《<吕氏春秋>两则》 有感

 陈明龙

 上学期期末学校安排新教师上一堂汇报课, 我选择的是《<吕氏春秋>两则》,或许自己喜欢的缘故, 但是上完以后觉得挺失败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文及自己课前的某些教学设想。

 《<吕氏春秋>两则》 选自《吕氏春秋· 察今》, 本文只选了两则, 一则是“引婴投江”, 一则是“刻舟求剑”, 都是以简单易懂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了道理,即:

 “对象” 变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情况(地点)

 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手段也要随之变化。

 两则寓言角度不同, 可以从表达方式上进行共性比较(都是先叙述后议论的叙议结合的形式)

 可以顺着提炼关键字, 进而说明寓言的道理。

 课前预设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环节是:

 介绍《吕氏春秋》 及作者; 查字典, 解决字词音义; 体悟寓意; 读课文, 读出自己的理解(重音、 情感)

 各环节对应的具体的安排是:

 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齐读“介绍”; 红色字体做笔记; 再齐读; 作品、 人物、时代的提问; “杂家” 的简介。

 第二个环节:

 1、 先自由读,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然后让学生交流、 查字典(要求:

 学生解释错的, 其他同学要踊跃举手纠正), 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例如“方” 和“悖”, “方” 表正在, 非将要, 根据上下文可以判断得出; “悖” 有糊涂和荒谬义, 但是结合上下文你觉得哪个意思更好、 更贴切呢? )

 2、 复述两个故事。(两个同学)

 第三个环节:

 先让学生思考问题:

 1、 两则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2、 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可以分别用两个关键字来代替, 自己找出来; 还有, 两则寓言故事作者的评价也用了两个关键字, 找出来。

 3、 为什么作者会觉得“悖” 和“惑” ?

 第四个环节:

 让学生读出感叹, 读出反问, 读出评论。

 展示:

 (1)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 其子岂遽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2)

 舟已行矣,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

 存在问题 查字典环节, 教师语言不够明晰, 使学生误解了, 本要找出不认识的字词,结果学生将句子也写了出来; 体悟寓意这一环节, 引导太牵强, 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引导, 直接将寓意讲授了出来, 教学方法不当。

 除此之外, 课后评课的时候, 我们教研组长说了一句话, 让我恍然大悟, 就是整节课基本上没有朗读这一活动, 对于文言文教学这是不正常的, 而且朗读可以随时读。

 的确, 由于经验的缺乏, 我将这一重要环节安排在了最后, 更糟糕的是, 时间自己没有把握住, 这一环节还没有进行就下课了。

 评完后自己做了反思、 重建。

 反思重建 的确, 我觉得文言文教学没有阅读就等于默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已经完全有把握了, 退而言之, 就算学生对文言文有较强的语感也不能离开读, 因为正确地朗读总是伴随着学生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 而且朗读也与语文味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常说有情感的读课文, 李镇西强调读出问题、 读出自己, 窦桂梅的课堂总喜欢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送进文章中去读, 而且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感,我想读应该是培养语感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吧。

 读应该分为两种, 读出层次, 这是语法或形式的角度; 读出情感, 这是内容的角度, 先有层次再有情感, 两者融合于一体。

 阅读时注意停顿, 就是从语法或形式角度上说的。

 对于文言文来说, 读的确基本上可以贯穿始终, 如文言字词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读出层次、 停顿,“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六年级学生对“方、 引”不大熟悉, 这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解决, 这是读出层次、 停顿的前提, 六年级学生对停顿接触不多,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 学生仿读的教法让学生感受停顿、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这是字词的教学可以去读。

 对于体悟寓意, 更是离不开读了, 这是在读出停顿基础上的读出理解、 情感。课上我对寓意的体悟引导不够自然、 合理、 水到渠成, 应该可以跟学生讲授寓言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这两则是叙议结合的形式, 作者通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观点或道理, 自然与文中的议论部分密不可分, 议论无非浓缩在一个“悖” 字一个“惑” 字, 随后教师可以再次讲授寓言的特征, 即寓言往往用一个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既然是假托, 那么寓意当然不能从故事表面上去寻找, 这就可以避免学生所说的我们不应该引婴投江不应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应该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更普遍的、 更深刻的道理, 可以指引我们做人做事的。

 我想, 这样学生就不难得出寓意了, 因为本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

 寓意理解了, 朗读的训练就有了情感上的保障了, 就可以放开让学生读出理解和情感了, 尤其是两个感叹号, 一定要读出作者的态度来。

 记得余映潮老师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时提出了文言文朗读的方法,即某些地方语速要慢一些、 有味道一些, 这样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还进行了范读, 让人有眼睛一亮的感觉, 那种味道的确不一般。

 同样,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我理解基础上的朗读、 再让学生评价、 再读这样的形式去教学, 不过这个地方不宜太长, 重点还是范读、 仿读, 教师要将“亦必悖矣。” 和“不亦惑乎!”读慢一些、 有味道一些, 顺势提出,“亦必悖矣。” 为何不用感叹号,“不亦惑乎!”中的“不亦……乎” 表疑问却不用问号, 这又是为什么,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课堂上或许会精彩得多。

 总之,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读, 读可以贯穿文言字词的教学和内容理解的教学。精彩的读会使文言文教学的语文味更加浓厚, 学生也会体验到精彩的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继续学习的信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