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温州茶叶发展史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探究(精选文档)

时间:2022-07-30 09: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温州茶叶发展史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探究(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温州茶叶发展史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探究(精选文档)

温州茶叶发展史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探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原文化走出去的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 国对外多边贸易合作迅猛发展,必然亟需大批复合应用型外 语专业人才。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原文化深层次的发展提供 有利契机,中原文化底蕴深厚,对外文化交流重心由“引进 来”转移到“走出去” ,如何培养国际化视野的新型翻译人 才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作为沟通异质文化的翻译能 够克服意识形态的障碍,进而积极促进中原文化在国际上的 进一步传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及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条 件下,高校应该主动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有力推动中原文化 走出去。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文化;翻译人才;人才培养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构想,为我国 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与文化交 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语人才作为重要的战 略资源,将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战略工作推进中亟需大 量“专业 + 外语”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对这些人才招 聘的条件是:

 必须有实践经验、即来即用,真正做到无需 培训的专业应用型。

 这些要求无疑对我国现行高校的外语

 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 好中国形象” 等一系列新理念、 新思路、 新要求, 为更有效、 更深层次地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 方向,在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势头下,以及国家教育部提出高 校转型发展的有利契机下,河南省各高校外语专业意识到 “中译外”的重要性,此次转型发展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 很多高校在摸索中前进,就以本校的英语专业而言,尝试从 宏观上调整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从微观上,对具体的翻译教 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学生就 业为目标适当地调整传统的翻译教学。通过一系列的调整, 对翻译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明确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河南省,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 导下,更加关注如何进一步提高文化影响的软实力,本文拟 结合老子文化,少林功夫以及河南豫剧,伏羲文化等有特色 的中原文化探讨如何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调整翻 译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服务河南经济转型发展,让更多的人 民了解热爱中原文化。中原文化“走出去”不仅可以作为一 个文化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魅力,而且也是提升河南文 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这一大环境下,作为河南省 的翻译教学应该做出怎么的调整与改革?本研究围绕这一 主题展开讨论,对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课程改革 ?M 行了调

 查分析,并以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为立足点对河南高校翻译 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概况 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迄今为止经历过四次翻译高 潮,笔者仔细翻阅相关参考资料, 可以看出基本以 “引进来” 为主,中国翻译学家孜孜不倦的翻译了大量西方名著,以严 复,林纾,梁启超为代表的翻译家更是倾其毕生精力,他们 试图以翻译为工具,将沉睡中的国人敲醒。除此之外,在这 一过程中,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技术逐步传入到中国。有学者 把这种情况比作为“文化入侵”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以及对外交流的悄然改变,中国的四大名著, 《道德经》等 著作也在西方国家逐渐流行, 《道德经》的翻译更是仅次于 《圣经》的翻译,海外孔子学院的创办更是肯定中国传统文 化的魅力。而“时至今日,一个国家内部的发展与国际地位 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 ,河南作为中国正统 文化的起源和继承之地,比较有特色的老子文化,少林功夫 以及河南豫剧,伏羲文化等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如果这些优 秀文化没有加以传播,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中原 人民现在努力改变的困境。但是如何推广中原文化,其中之 一就是要考虑翻译问题,翻译历来就是沟通异质文明、异质 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中译外”是对外文化传播的重 要手段,它有助于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保

 持独特的民族的文化身份。因此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在这一 时代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重担,主动担负起培养翻译人 才的重任。

 根据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翻译人才应该是复 合型和应用型的,但这并不是完全排斥文学翻译,转型发展 的高校以应用型为主,很多翻译课教师就误以为文学翻译没 有市场,实质上,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是优秀翻译人才的基 础,否则的话,只能从事一些没有学术含量的,得不到市场 认可的翻译工作。专业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仅要有商 贸、科技、法律等实用知识,而且也要有文学、哲学、翻译 理论等学术性的内容。应用型的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 的学术素养,还能够从事某些学术性的翻译。与之相对称的 翻译课必须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应贴近中原发展的实际,将 鹿邑的老子文化,淮阳的伏羲文化以及河南豫剧主动引入实 际的课堂教学,努力缩小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

 在中译外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入适用于应用文体的翻译原 则和标准,并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译者交流意识, 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培养目 标,不仅使学生就业时能较好地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而且 更能让世界了解中原传统文化。

 三、培养翻译人才的途径 中译外翻译人员可以帮助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如何

 培养中译外翻译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近些年 来,国家政策的倾斜使得河南经济得到稳定快速发展。河南 豫剧,少林功夫,武林风等引起了各国人民的极大兴趣,这 与英语在中原大地的普及程度相关,中原文化要想走出国 门,最重要的就是要依靠能克服意识形态差异的翻译, 目前, 对中原文化来说, 海外传播市场几乎还是个空白。从这个 意义上讲, 中原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面临着大好机遇,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省曾举办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 文化非洲行、中原文化美国行、 “梨园春”悉尼行和委内瑞 拉行等活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只有河南人们勇于开拓 国外市场,不遗余力的宣传,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河南的地方戏剧豫剧名扬省内外;我们更要借力中 原经济区的建设,努力把豫剧推出国门,河南也是我国重要 的武术文化中心之一, 少林寺是少林拳的发源地, 河南的 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许多技艺堪称一绝。创造 性地运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 努力实现文化传统与工业文 明、信息文明、生态文明的融合, 是中原文化建设的一个 重要内容。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能否走出去取决于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综合国 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说, 文化交流和传播历来都是双向的。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实际情况是以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单 向运动为主的流动。坚持用外语发出中国文化的声音,表达

 中国文化的价值诉求,减少他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提升中 国整体外在形象,应成为外语教育界的时代重任。

 翻译人才是对外翻译的主体,翻译人才的数量和素质直 接决定了对外翻译的规模和质量。

 翻译被公认是一项高、 精、 尖工作,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估计缺 口高达 90% 以上。”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按照职业化、 现代化、协作化的路子走,培养出当前急需的汉外文化翻译 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汉外翻译人才队伍。文化 翻译人才与应用型的翻译人才有着根本的区别,不仅要求他 们具有扎实的汉外语言功底,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具备深厚 的文化素养,能够透析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并采取恰当的 翻译策略,让国外的读者能够理解和认识这些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化。

 (二)选题的典型代表性 中原文化作为河南人们的明信片,内涵丰富,具有强大 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一直支撑着中原人民为之努力和奋斗。

 在高线转型发展过程中,翻译教师要有选择性的挑选一些能 够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名族凝聚力的文章。比较有代表的有 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产生在中国,但其思想在全世 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道德经》的翻译版本众多,对它的 翻译仅次于《圣经》 。通过大量翻译,老子思想与文化对西 方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人将其作为解决西方宗教、

 哲学和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翻译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 径,《道德经》通过海外翻译历程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 着其文化影响。例如德国青年结婚时以《道德经》相送,或 穿有“道”字的服装等 [1] 。这些事例都彰显了《道德经》外 译的文化 ?鞑バ вΑ? (三)采取针对性的翻译教学模式 中原文化能否走出去,与高校翻译教师观念的转变和人 才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化部部长蔡武曾指出:

 “翻 译工作是决定对外传播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也是 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

 ”翻译 者的工作虽然不足为奇,但是沟通桥梁的翻译却在无形中促 进中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及大量访 谈,笔者发现,目前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并非能力很差,只 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没有把社会需求考虑在内,与社会实践脱 节。大部分从事翻译工作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很少针对 中原传统文化的翻译,同时对现存的翻译课程设置提出了看 法,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翻译课堂教学模式下,翻译练习等同 于改错练习, 知识面过于狭窄, 没有从宏观上把握翻译标准, 翻译能力等等的提高,造成很多毕业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延迟了文化走出去的良好机会。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对转型发

 展的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的地方高校 需要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人才培养模 式的理论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强烈呼唤,也是高等教育自身 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 “走出去” 的可喜态势下, 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不容 忽视的是一些误解甚至偏见依然存在,这种障碍我们就可以 借助于翻译来克服,因此准确恰当得向想外国人展现中原文 化是一项艰巨而又挑战性的任务。

 随着河南的不断开放, 对 中译外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交易会、博览会、旅游 业等都离不开中译外,这也为翻译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 机会。另一方面, 据了解, 多数高校外语专业的翻译课仅 仅在高年级开设,沿用旧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放在外 译中上。这使得中译外的教学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快 翻译人才的培养, 在教学管理方面也要有新的思路。在有 条件的学院尽快地设置中原传统文化的翻译课程,中译外安 排在本科阶段,让学生多多了解中原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 张雪梅 .谈外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 [J]. 中国外语, 2005(1). [2] 杜瑞清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 [J]. 外语教学, 1997(2). [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外语专业面

 向 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A].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 教学指导委员会 . [4] 文敏.文化走出去不差钱差翻译 [N]. 浙江日报, 2010-3-31. [5] 蒋道超 .培养外语人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 [N]. 人民 政协报, 2015(6). [6] 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 [J]. 中国翻译, 2012(1):5-12.

温州茶叶发展史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路径探究

 

  “ 一带一路” 背景下大学出版社“ 走出去” 的经验与思考

  中国大学出版社一直是出版“走出去”的积极践行者,2016 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年度综合排名中,前 16 家上榜的单体出版社中有 7 家为大学出版社。

 2013 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合作倡议,为响应这一倡议,2014 年 12 月,中宣部立项设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这一工程成为中国出版业唯一进入“”倡议的重要工程。

 “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给大学出版社“走出去”尤其是“”“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早在2014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与人民出版社三家申报的项目直接入选“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在项目方面,2017 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全部 272 个重点资助项目中就有 74 个项目花落大学社。在出版物数据库推广项目方面,2016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启动了“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汉字综合传播平台”项目,重点打造反映东盟国家各类信息以及我国和东盟国家交往

 情况记录的综合性知识库。外研社则成立“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中心,打造从出版到数字内容、平台的全方位内容资源;策划了“新丝路外语 101”“新丝路区域与国别研究”“新丝路人文经典译丛”三大系列图书,并陆续上线“一带一路”国家语言服务中心网站、中国语言数据库等数字平台。从内容到平台,大学社的“走出去”成果可谓全面开花。

 在众多的大学出版社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走出去”战略启动较早。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年度综合排名中,人大社曾八年内连续获得四次第一、四次第二的好成绩。人大社长期致力于打造中术出版国际化品牌,意识领先,布局全面,发展强劲,形成“借力国家利好政策走出去”“打造精品版权走出去”“创立海外分社走出去”“跟着母体走出去”、“搭建联盟平台走出去”等模式和经验,使得他们的“走出去”呈现轻资本、高效益,“以软实力拉动为主”的特点。因此,本文以人大社為典型和参照点,探讨大学社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为更多大学社的“走出去”提供借鉴。

 一、借力国家利好政策“走出去”:在国家战略影响下进行长线布局

  “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为“一带一路”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各大学社的认识不平衡:有的很重视,积极申报“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项目,致力于“走出去”;有的则不够重视,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障碍多、出版市场规模小,难有作为。人大社则非常重视“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项目,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顶尖人文科学综合大学的优势,积极申报。2017 年“丝路书香出版工程”272 个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中,人大社就占有 34 项之多,占总数的 12.5%。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战略的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全面展开,必然会带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的出版市场。从这个角度讲,就不仅是“要我做”,而且也应该是“我要做”。如果有了这个认识,就会更加自觉地重视和拥抱“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积极地了解项目,申报项目,借助项目平台,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此基础上,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发挥市场的主导力量,真正使“走出去”的机构、项目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大社之所以在“一带一路”出版“走出去”中取得良好的成绩,首先是认识到位,从出版社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其次是出版社制订一系列措施,从制度上、资源配备上确保“走出去”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打造版权精品“走出去”:推进学术出版,聚焦主题出版

 长期以来,人大社在科学高端学术出版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因此,在内容翻译与版权输出方面,人大社的方向也极为明确,—直着力于培育输出学术原创精品,并且将中国成就和中国经验等重大问题的理论阐释内容作为版权输出工作的重中之重。

 迄今为止,人大社海外输出版权先后有近 2300 种,涉及 27 个语种,并与 30 多个国家的近百家出版机构建立业务关系。在对外输出的作品中,除了戴逸先生的《简明清史》等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端学术著作,还包含了大量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学术著作,例如,约请本校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撰写《大国的责任》,对中国发展为大国以后的走向作了阐述;策划出版了陈雨露教授的《人民币读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进行解读。其中《大国的责任))已经输出11个国家,翻译出10个语种的不同版本; 《人民币读本》已经输出 15 个国家和地区,涉及 14 个语种。而它策划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丛书,首次推出中英两个版本,后续俄文版和波兰文版由俄罗斯尚斯国际和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出版。此后,土耳其、韩国、西班牙、希伯来、尼泊尔、阿拉

 伯等版本均已签约并进入出版流程。这些选题,聚焦学术、聚焦中国、聚焦当代,鲜明地体现了主题出版的意义,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国的价值观和中国声音。

 三、建立海外分社“走出去”:寻求海外发展立足点

 除了图书版权输出,人大社还积极投入海外分支机构的建设,邀请目标国当地人才加入,用本土化的方式展现中国价值的内核,以期减少“文化折扣”。2016 年开始,人大社分别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国设立分社或出版合作中心。

 不同于广西师大出版社用重资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人大社选择了一种轻资产的模式,更多地依托与当地的学术机构的合作关系,整合学术资源与出版资源,建立海外分社。所谓分社或出版中心一般相当于“图书策划中心”的功能,初期投入资本较少,运作灵活,适合大学出版社走出去初始发展阶段的特点。例如,人大社以色列分社,就是依托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成立的。作为中国出版机构在以色列的第一家分社,该分社定位于中术出版和主题出版,着力策划出版中以学者共同撰写的图书,积极寻求以色列出版社翻译出版中国学者的学术著作,进入国际主流出版发行渠道。目前,人大社以色列分社的选题策

 划包括“当代中国发展”丛书、“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丛书、“中国经血”丛书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人大社在海外分支机构建设过程中着力推进出版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深度融合,其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多数承担着学术出版与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双重任务。例如,人大社和罗马尼亚文化院共同创立的“中国罗马尼亚学术出版合作中心”、与蒙古国立师范大学共同设立的“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都将学术交流与学术出版紧密结合,一体化运作。

 人大社的这一模式,其他不少大学社也在实践。如,外研社利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合作的关系,成立了保加利亚编辑部。编辑部还和两校共建的孔子学院进行合作,编写国际汉语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开展中国内容本地化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跟着母体走出去”:轻资产模式,充分利用高校母体资源

 在海外方面,相比大型出版集团,大学社普遍缺乏雄厚的资金资源和,在进行海外时受到的限制较大。虽然广西师大出版社并购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和英国ACC出版集团,但在大学社中这样的并购并不多见。按照中国大学出版社的

 实际情况来看,海外并购对大多数大学社来说无法大规模复制。大学社的优势在哪里?其中之一就是大学母体的学术优势与国际化优势。大学社要用好大学母体国际交流合作的资源,搭上学校的便车。

 人大社的发展逻辑正是如此。人大社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自身的学术出版资源优势与学校母体的融合,创造出“跟着母体走出去”的模式。它借助学校平台,参加到学校国际化合作项目之中,又在此基础上,嵌入学术出版的合作。以项目制取代大额投资,以研究策划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开展选题策划与内容生产活动。例如,2015 年 9月,人大社随中国人民大学访问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双方就针对出版合作进行了交流和磋商,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不仅降低了大学社自身的投资成本和沟通成本,也有利于巩固校际合作关系,丰富交流形式。

 除了国际交流资源,母体大学提供给大学社的学术研究资源也是一般出版社无法企及的。以人大社为例,人大社所隶属的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享有盛名,在国内位列一流。人大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出版许多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近年来它已经已逐步形成了“高端学术内容走出去”的鲜明特色,版权输出品种 90%

 以上是人文社科类学术图书。

 “跟着母体走出去”的模式,也是其他大学社的成功实践。如,浙江大学出版社通過与学校“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机构的合作,以和文化为主线,成功策划了包括“阿里壁画系列”在内的一批高清壁画图系等书籍,并以此为敲门砖,叩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门。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社加深与母体大学合作、“跟着母体走出去”的价值与必要性。“跟着母体走出去”,这个问题不复杂,但并不容易做到。从学校层面来说,有些大学在国际化合作与交流中,没有考虑到把本校的出版社”带出去”;从出版社来说,有些大学社跟学校沟通不密切,没有能够让学校充分意识到学术出版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的作用,想跟,“跟不出去”。只有出版社主动,学校重视;一个“很想跟出去”,一个“愿意带出去”,才能够形成“跟着母体走出去”的局面。在这方面,大学出版社应该多做些工作,要在“走出去”方面加强与学校的互动,主动向学校表达需求与意愿,在学校国际合作交流计划中嵌入出版“走出去”的项目,促进学校国际化学术合作与出版合作的结合,获得双赢的效果。

 五、搭建平台“走出去”:“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发展共享

 除了建设海外分社,人大社还积极推进海外学术出版联盟建设。2017 年 8 月 24 日,由人大社发起、全世界 29 个国家和地区的 92 家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在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该联盟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出版合作机制,成员单位可以在学术资源的组织、出版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和规模合作。

 人大社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不仅以此强化了它在出版国际化方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还成功整合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资源。这一联盟团结和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学术出版机构和研究机构,通过开展联合书展、合作出版、多语种互译、学术和文化交流等项目合作交流的方式建立双边或多边的联络机制,成为一个高效的一体化渠道平台。

 其中由人大社牵头组织的国际联合书展,通过举办中华优秀出版物展览的方式,和海外高校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又进一步拓展了人大社的市场渠道。例如,2015 年12 月,在“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支持下,人大社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欧亚国立大学举办了中国优秀图书巡回展,展出关于中国内容的英文、俄文和哈萨克文图书 500

 多种,吸引了当地广大师生踊跃参加。境外参展项目也属于“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的五大类重点资助项目之一,对其他大学社而言也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人大社已经牵头成立了“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认为,在今后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社之间的合作。如:“丝路书香出版工程”项目的合作,同类选题的整合,平台的共享,数字化建设的合作,等等。联手走出去,才能提高质量,拓展规模,增强实力。

 六、活动: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有些出版是“走出去”了,也建立了分支机构,但落地以后的效果怎样?有的往往后继乏力,徒具形式。人大社不仅谋划“走出去”,而且在“走进去”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

 首先,人大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细分市场把握准确,采取定制化路线,对每一个目标市场开展了详细准确的市场调研,了解当地的出版政策、外资政策与法律法规,熟悉当地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其次,人大社紧跟时事动态,充分配合国际或所在国重大纪念活动、高层领导人互访等时事热点,开展宣传活动。例如中国和黎巴嫩建交 45 周年之际,

 人大社就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承办了中华优秀出版物展览会并协助举办了纪念中国黎巴嫩建交 45 周年系列活动,出版物展览会现场共展出 200 多种 500 多册阿拉伯文版、英文版、法文版和中文版图书。当地多家主流报纸和媒体都以“一带一路”为题,对该系列活动发布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人大社还结合这一重大活动定制出版了《百年牵手——中国和黎巴嫩的故事》一书,可以说是出版活动与时事热点配合的典范。

 此外,除了书展和报道,人大社对目标市场宣傳资源的利用方式还有很多,在广播、、报纸、新媒体等传播路径的整合方面,人大社也拥有丰富的经验。人大社在蒙古中国主题图书翻译出版中心成立以后,和北京台“天涯共此时”栏目对该翻译出版中心进行了专栏报道。在北京国际书展期间,又邀请日本富士电视台对人大社出版的日文图书《中日关系大事辑览》 《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抉择》采用追踪、访谈的方式进行报道。这些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宣传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宣传实效,扩大了人大社“走出去”的影响。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走进目标国的受众群体和市场,增强中国大学出版社的影响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出版社“走出去”最后还要让市场说话。在前期,让“丝路书香出版工程”搭台助力,让学校母体“带出去”,都是属于“扶上马,送一程”的性质。大学社

 决不能满足于此,而是要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出版物的需求,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读者的需求;为满足各种需求而策划选题,提供图书产品,最后实现图书的消费。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不仅要有社会效益,还要有经济效益。这样,大学出版“走出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