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国高考数学1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5 16: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高考数学第1篇(一)方法角度(1)函数的零点,极值点的问题:20XX(I卷),20XX(I、II卷),20XX(II卷,III卷)(如何选取函数,如何取点)(2)恒成立求参数范围问题:20XX,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高考数学13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高考数学13篇

全国高考数学 第1篇

(一)方法角度

(1)函数的零点,极值点的问题:

20XX(I卷),20XX(I、II卷), 20XX( II卷,III卷)(如何选取函数,如何取点)

(2)恒成立求参数范围问题:

20XX,20XX,20XX(I卷)

(含参求导、分离参数、化两个函数(一直一曲))

(3)函数不等式(证明和利用解决问题):

20XX(II卷),20XX(I卷), 20XX(III卷)(函数不等式的等价变形、数列求和问题的函数不等式寻找)

(4)函数的值域问题(包含任意存在、派生函数值域):

20XX(II卷), 20XX(II卷)(隐零点问题的整体代换(虚设零点))

(5)双变量问题:

20XX(I卷), 20XX( I卷)(极值点偏移问题,双变量问题的函数构造)

(6)数值估计:

20XX(II卷)(极值点附近的x值的选择)

(7)高等数学背景下的压轴题处理:

(定积分法求和,极限思想的应用(罗必达法则),双变量中的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二、高考数学解题分析:

一、三角函数题

注意归一公式、诱导公式的正确性(转化成同名同角三角函数时,套用归一公式、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时,很容易因为粗心,导致错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二、数列题

1、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时,最后下结论时要写上以谁为首项,谁为公差(公比)的等差(等比)数列;

2、最后一问证明不等式成立时,如果一端是常数,另一端是含有n的式子时,一般考虑用放缩法;如果两端都是含n的式子,一般考虑数学归纳法(用数学归纳法时,当n=k+1时,一定利用上n=k时的假设,否则不正确。利用上假设后,如何把当前的式子转化到目标式子,一般进行适当的放缩,这一点是有难度的。简洁的方法是,用当前的式子减去目标式子,看符号,得到目标式子,下结论时一定写上综上:由①②得证;

3、证明不等式时,有时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单调性很简单(所以要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三、立体几何题

1、证明线面位置关系,一般不需要去建系,更简单;

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二面角、存在性问题、几何体的高、表面积、体积等问题时,最好要建系;

3、注意向量所成的角的余弦值(范围)与所求角的余弦值(范围)的关系(符号问题、钝角、锐角问题)。

四、概率问题

1、搞清随机试验包含的所有基本事件和所求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2、搞清是什么概率模型,套用哪个公式;

3、记准均值、方差、标准差公式;

4、求概率时,正难则反(根据p1+p2++pn=1);

5、注意计数时利用列举、树图等基本方法;

6、注意放回抽样,不放回抽样;

7、注意“零散的”的知识点(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分层抽样等)在大题中的渗透;

8、注意条件概率公式;

9、注意平均分组、不完全平均分组问题。

五、圆锥曲线问题

1、注意求轨迹方程时,从三种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着想,椭圆考得最多,方法上有直接法、定义法、交轨法、参数法、待定系数法;

2、注意直线的设法(法1分有斜率,没斜率;法2设x=my+b(斜率不为零时),知道弦中点时,往往用点差法);注意判别式;注意韦达定理;注意弦长公式;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等;

3、战术上整体思路要保7分,争9分,想12分。

六、导数、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或逆用求参)问题

1、先求函数的定义域,正确求出导数,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导数,单调区间一般不能并,用“和”或“,”隔开(知函数求单调区间,不带等号;知单调性,求参数范围,带等号);

2、注意最后一问有应用前面结论的意识;

3、注意分论讨论的思想;

4、不等式问题有构造函数的意识;

5、恒成立问题(分离常数法、利用函数图像与根的分布法、求函数最值法);

6、整体思路上保6分,争10分,想14分。

五种数学答题思路

在高考时很多同学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数学试卷不能写完,试卷得分不高,掌握解题思想可以帮助同学们快速找到解题思路,节约思考时间。以下总结高考数学五大解题思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提分

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通过建立函数关系运用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去解决问题。同学们在解题时可利用转化思想进行函数与方程间的相互转化。

二、 数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它既是寻找问题解决切入点的“法宝”,又是优化解题途径的“良方”,因此建议同学们在解答数学题时,能画图的尽量画出图形,以利于正确地理解题意、快速地解决问题。

三、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用这种思想解选择题有时特别有效,这是因为一个命题在普遍意义上成立时,在其特殊情况下也必然成立,根据这一点,同学们可以直接确定选择题中的正确选项。不仅如此,用这种思想方法去探求主观题的求解策略,也同样有用

四、极限思想解题步骤

极限思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为:一、对于所求的未知量,先设法构思一个与它有关的变量;二、确认这变量通过无限过程的结果就是所求的未知量;三、构造函数(数列)并利用极限计算法则得出结果或利用图形的极限位置直接计算结果

五、分类讨论思想

同学们在解题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解到某一步之后,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式子继续进行下去,这是因为被研究的对象包含了多种情况,这就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归纳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引起分类讨论的原因很多,数学概念本身具有多种情形,数学运算法则、某些定理、公式的限制,图形位置的不确定性,变化等均可能引起分类讨论。建议同学们在分类讨论解题时,要做到标准统一,不重不漏。

全国高考数学 第2篇

1、剔除法:利用已知条件和选项所提供的信息,从四个选项中剔除掉三个错误的答案,从而达到正确选择的目的。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尤其是答案为定值,或者有数值范围时,取特殊点代入验证即可排除。

特特殊值检验法:对于具有一般性的数学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特殊化,利用问题在某一特殊情况下不真,则它在一般情况下不真这一原理,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

极端性原则: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向极端状态进行分析,使因果关系变得更加明显,从而达到迅速解决问题的目的。极端性多数应用在求极值、取值范围、解析几何上面,很多计算步骤繁琐、计算量大的题,采用极端性去分析,就能瞬间解决问题。

顺推破-解法:利用数学公式、定理、法则、定义和题意,通过直接演算推理得出结果的方法。

逆推验证法(代答案入题干验证法):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从而否定错误选项而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正难则反法:从题的正面解决比较难时,可从选项出发逐步逆推找出符合条件的结论,或从反面出发得出结论。

数形结合法:由题目条件,做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或图象,借助图形或图象的直观性,经过简单的推理或计算,从而得出答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好处就是直观,甚至可以用量角尺直接量出结果来。

递推归纳法:通过题目条件进行推理,寻找规律,从而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特征分析法:对题设和选择项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归纳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估值选择法:有些问题,由于题目条件限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准的运算和判断,此时只能借助估算,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算,从面得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全国高考数学 第3篇

函数与导数:2—3个小题,1个大题,客观题主要以考查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图像及变换、函数零点、导数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等为主,也有可能与不等式等知识综合考查;解答题主要是以导数为工具解决函数、方程、不等式等的应用问题。

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小题一般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利用诱导公式与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正余弦定理求值化简、平面向量的基本性质与运算.大题主要以正、余弦定理为知识框架,以三角形为依托进行考查(注意在实际问题中的考查)或向量与三角结合考查三角函数化简求值以及图像与性质.另外向量也可能与解析等知识结合考查.

数列:2个小题或1个大题,小题以考查数列概念、性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内容为主,属中低档题;解答题以考查等差(比)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错位相减求和、简单递推为主.

解析几何:2小1大,小题一般主要以考查直线、圆及圆锥曲线的性质为主,一般结合定义,借助于图形可容易求解,大题一般以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为命题背景,并结合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导数、平面向量等知识,考查求轨迹方程问题,探求有关曲线性质,求参数范围,求最值与定值,探求存在性等问题.另外要注意对二次曲线之间结合的考查,比如椭圆与抛物线,椭圆与圆等.

立体几何:2小1大,小题必考三视图,一般侧重于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的关系以及空间几何体中的空间角、距离、面积、体积的计算的考查,另外特别注意对球的组合体的考查.解答题以平行、垂直、夹角、距离等为考查目标.几何体以四棱柱、四棱锥、三棱柱、三棱锥等为主。

概率与统计:2小1大,小题一般主要考查频率分布直方图、茎叶图、样本的数字特征、独立性检验、几何概型和古典概型、抽样(特别是分层抽样)、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第几个重要的分布.解答题考查点比较固定,一般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期望和方差.仍然侧重于考查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不等式:小题一般考查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解法(一般与其他知识联系,比如集合、分段函数等)、基本不等式性质应用、线性规划;解答题一般以其他知识(比如数列、解析几何及函数等)为主要背景,不等式为工具进行综合考查,一般较难。

算法与推理:程序框图每年出现一个,一般与函数、数列等知识结合,难度一般;推理题偶尔会出现一个。

全国高考数学 第4篇

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科学考查,突出语文关键能力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途径。

取材多样,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着一个人德、才、学、识的完善和提升。在考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能力方面,试题重视对“读什么、如何读”的引导,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全国Ⅰ卷的文学类阅读为例,材料节选自海明威的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长于对滑雪的精彩描述和主人公细微的心理描写,试题由此出发,引导学生突破传统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全国Ⅰ卷实用类阅读聚焦“新基建”,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获取这项政策的出台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和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了对信息整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巧设情境,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的考查内容。以今年的作文试题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性文体,如全国Ⅰ卷写一篇参加“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全国Ⅱ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Ⅲ卷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信;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Ⅱ卷要求学生以《中华地名》节目主持人身份,写一篇“带你走近_________”的主持词。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语病辨析、成语和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如新高考Ⅰ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进行思考,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正误好坏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浙江卷的第6题给出两组宣传抗疫的图片,要求学生为图片拟出标题,并简要评价图片的创意,既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语言发挥空间,又能考查出语言表达的概括力和精确度。

深入探究,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需要对试题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内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我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以及认识自我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其次,学生还要运用辩证思维从中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到生活实践中,一方面促使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置,就在“如何”的思考与“画好”的求索中,使学生体会到理论思辨与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作文“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导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全国II卷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全国高考数学 第5篇

倒着解题。

大多数人读书,顺着读书。但是倒着读书,你尝试过吗?一般来说,成语、故事、寓言、俗语等都可以作为“逆向”阅读与训练。在阅读和写作时,运用逆向思考,可以颠覆一般的想法,可以激发新的观点,促使你想到少有想到的东西。顺着解题,在数学上是“由因索果”的思维方式。倒着解题,在数学上是“由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如分析法、反证法、排除法等都是这种逆向思考方式。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应用倒着解题的逆向思考,将会使你在困惑的解题过程中,发现新的思维曙光,顿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感觉,体验学习成功后的乐趣与快感。倒着解题,是培养逆向思维的好方法。

在平时,加大逆向思维训练,才有可能在高考考试中,涌现一些新的独特的解题方法。否则,用传统的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高考难题,步骤冗长、繁琐、思维容易陷入困顿。但是,在高考紧张的时间面前,应用 “倒着解题”的逆向思考方式,有时你可能会灵光乍现、思维豁然开朗,一下子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难题3~5分钟就可以解决。

大题小作。

在高考答卷过程中,不同题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选择题与填空题,由于只填写结果,一步到位,应使用分析、估算、极值、排除、验证、转化等快捷方法,进行信息甄别,直接寻找结果,也可以利用特殊数、特殊值、特殊图形、特殊元素、特殊位置等特殊方法,尽量降低数学运算,简化数学过程,拨开迷雾见晴天,熟练、精准、快捷地解答,切忌“考场上小题大做”,避免在时间与思维上的浪费。

大题细作。在高考考试中,由于数学按步骤给分,对于解答题的解决,应该把握好几个答题原则:注意解题步骤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注意“书写的规范、表达的准确、语言的科学”,特别注意在得分点上要详写、而且还要写清楚。否则,会做的题目稍不注意,常会被阅卷老师“分段扣分”。如用均值不等式解题,不要漏掉等号成立的条件。概率解题,不能只列出几个式子或结论,就草率了事,也要用适当文字加以说明。

发现“题眼”。

在高考考试中,发现题目题干中的“关键词”,即“题眼”,可使解题事半功倍。如20XX年全国理科Ⅰ卷第5题,在题干“函数f(x)=在的图像大致为( )”中,可提炼出 “图像”这个重要信息关键词,把-x代入函数,得到f(x)是奇函数,再把特殊数值“π”代入,得到f(x)>0,便可得到结果,筛选出选项。

图解高考题。

图解法,就是数形结合法,即通过数与形的相互对应与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主要包括“以形助数”与“以数解形”两个方面。一般来说,涉及函数、不等式、方程、确定参数的范围等问题时,应用数形结合法解决比较快捷、方便。

九九归一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变幻,九九八十一变,又循环归一。但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是原地的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再由终点到起点,形成的一种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过程。

九九归一,就像日月交替、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一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九九归一,从本质上讲,就是数学的周期与周期现象。因此,数学的“周期现象”、“重复操作”、“同理上述”等数学内容,都可用“九九归一”的周期方法予以解决。如高考的“程序框图”题、“二次函数图形重复”题、“三角函数周期”题、“算法重复操作”题等等,一经发现都可用此法解决。

系统思考法。

彼得·安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

“如果没有系统思考,各项学习修炼到了实践阶段,就失去了整合的诱因与方法。”


全国高考数学 第6篇

必答的大题前面是比较简单的,最难的可能是解析几何和函数题了,这两道题也被称为“准压轴题”和“压轴题”。解析几何题往往给的都是一个椭圆,第一问是比较简单的,第二问开始有些难度。

解析几何题一定要根据题干信息画出一个近似标准的图,第二问一般会求长度什么的。可以先在一张自己画的标准坐标纸上画出图形,然后用直尺量取数值,再把测量到的数值带回去验算。

至于函数题,那就更是难了,一般第一问大家都会,就是求导。第二问就难了,很少有人能全做出来。第二问不管它问什么,你都可以先分析函数单调性,求出一些临界点,这样过程分就拿了很多了。如果第一问做对,第二问再做了这些,那么这道12分的题已经拿了9分了。一张试卷丢失三分也不算冤。

全国高考数学 第7篇

1、B

2、D

3、C

4、C

5、B

6、A

7、B

8、B

9、C

10、A

11、C

12、D

13、13.7

14、√3

15、1

16、2π

17、

18、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19、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20、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21、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22、

23、

全国高考数学 第8篇

1、D

2、B

3、C

4、C

5、D

6、B

7、C

8、C

9、A

10、A

11、D

12、B

13、1

14、√3

15、2

16、- 1/4

17、

18、

19、

20、

21、

22、

23、

全国高考数学 第9篇

对试题的整体感觉

1、今年文理科相同题目个数是8套二卷历史之最!全卷共22道试题(含2道选做大题),文理一字不差的题目达到10道,另外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题干和第1问均一字不差,7道大题仅三角与函数导数差异较大。这里面的启示,我想各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体会了吧。

2、 在19年的基础上,今年对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卷文字总数进一步增加,理科试卷全卷文字总数超过20XX字。

3、 贴近生活,倡导学生多维度涉猎知识提高能力。无论是取材于“新冠肺炎”和沙漠治理的统计题目、以天坛为背景的数列题目、以乐理为背景的数列推理题、垃圾分类的分配题目都体现了五育要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强化阅读理解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与应用性。

4、 立足教材,在教材中寻找命题灵感与命题依据。这方面的题目很多,无论是立体几何还是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还是解析几何等等均在教材中能够找到原型。

5、 老瓶装新酒,将前往届真题进行换情景或者适当变形。如今年理科真题的14题与17年2卷理科第6题几乎完全相同,答案也相同,仅在呈现方式上发生了变化,均考查的是经典的“将N+1个元素分配到N个对象”的分配问题。今年理科11题也是文科12题仅仅是在19年2卷理科第6题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命题思想与考查的点几乎完全相同,等等,这类题目不在少数,此处不一一赘述。

6、 问题量加大。虽然总体题目个数没有变化,但是今年理科试题大题的设问个数达到了教育部已命制的21套试题设问个数之最。

7、 凸出主干知识与核心思想能力的考查,打破定势思维,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强调知识的积累与知识面,难度梯度设计合理,充分的体现了高考的选拔人才功能。比如文理16题,源于教材,但考到了平时较少涉及的公理内容的考查、同时逻辑用语中对“或、且、非”命题符号属于教材中旁注内容,理科21题涉及到了三角、函数、导数、不等式等知识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9、 解析几何文理完全同题,同时更深入考查考生对解析几何本质的理解,扣教材扣考纲,避免所谓“套路”的定势思维。

体会很多,此处不再赘述。非常期待能与读者(尤其是一线备考教师)就具体题目一一进行讨论交流。

高中数学考试答题技巧及方法

掌握时间

由于,基础中考能力,所以要注重解题的快法和巧法,能在30分钟左右,完成全部的选择填空题,这是夺取高分的关键。在平时当中一定要求自己选择填空一分钟一道题。用数学思想方法高速解答选择填空题。

先易后难

所以,只做选择,填空和前三道大题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后“三难”题中的容易部分比前面的基础部分还要容易,所以我们应该志在必得。在复习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情况,如果基础较好那首先争取选择,填空前三道大题得满分。然后,再提高解答“三难”题的能力,争取“三难”题得分20分到30分。这样,你的总分就可以超过130分,向145分冲刺。

后三题尽量多得分

第二段是解答题的前三题,分值不到40分。这样前两个阶段的总分在110分左右。第三段是最后“三难”题,分值不到40分。“三难”题并不全难,难点的分值只有12分到18分,平均每道题只有4分到6分。首先,应在“三难”题中夺得12分到20分,剩下最难的步骤分在努力争取。后3题不是只做第一问的问题,而应该猜想评分标准,按步骤由前向后争取高分。

高考数学大题解题步骤与答题思路

第一道大题:三角函数

总共两种考法:10%~20%是解三角形,80%~90%是考三角函数本身。

解三角形

不管题目是什么,你要明白,关于解三角形,你只学了三个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

所以,解三角形的题目,求面积的话肯定用面积公式。至于什么时候用正弦,什么时候用余弦,如果你不能迅速判断,都尝试未尝不可。

三角函数

套路:给你一个比较复杂的式子,然后问这个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频率、单调性等问题。

解决方法:首先利用“和差倍半”对式子进行化简。化简成形式,然后求解需要求的。

掌握以上公式,足够了。关于题型见下图。

第二大题:概率统计

我总感觉,这块没啥可说的。因为考的不多而且非常容易。详细内容翻看一下小数老师历史推送的文章就够用了。

第三道大题:立体几何

这个题,相比于前面两个给分的题,要稍微复杂一些,可能会卡住某些人。

这题有2-3问。

第一问:某条线的大小或者证明某个线/面与另外一个线/面平行或垂直;

最后一问是求二面角。

这类题解题方法有两种,传统法和空间向量法,各有利弊。

向量法

优点:没有任何思维含量,肯定能解出最终答案。

缺点:计算量大,且容易出错。

应用空间向量法,首先应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系结束后,根据已知条件可用向量确定每条直线。其形式为。然后进行后续证明与求解。

传统法

你们在学立体几何的时候,讲了很多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但是针对高考立体几何大题而言,解题方法基本是唯一的,除了6和8有两种解题方法以外,其他都是有唯一的方法。所以,熟练掌握解题模型,拿到题目直接按照标准解法去求解便可。

另外,还有一类题,是求点到平面距离的。这类题百分之百用等体积法求解。

第四道大题:数列

从这里开始,就明显感觉题目变难了,但是掌握了套路和方法,这题并不困难。

数列主要是求解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

首先是通项公式。

看题目中给出的条件的形式。不同形式对应不同的解题方法

通项公式的求法我给出了8种,着重掌握1,4,5,6,7,8。其实4-8可以算作一种。

除了以上八种方法,还有一种叫定义法,就是题中给出首项和公差或者公比,按照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进行求解。

鉴于高考大题不会出这么简单的,以及即使出了,默认大家都会,我就没列出这种方法。

下面说说求前n项和。

求前n项和总共四种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分组求和法,裂项相消法。

以后求前n项和,就只需要考虑这四种方法就可以了。

同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对应的使用范围。

当然,还有课本上关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前n项和的方法。在此就不列举了,请大家不要忘记。

第五道大题:圆锥曲线

高考对于圆锥曲线的考察也是有套路可循的。一般套路就是:前半部分是对基本性质的考察,后半部分考察与直线相交。

如果你做高考题做得足够多的话,你会发现,后半部分的步骤基本是一致的。即:设直线,然后将直线方程带入圆锥曲线,得到一个关于x的二次方程,分析判别式,韦达定理,利用维达定理的结果求解待求量。

所以,学好圆锥曲线需要明白三件事。

1三种圆锥曲线的性质

在此不列举,请大家自行总结

2求轨迹的方法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方法有7种。下面将一一介绍,不过,作为前半部分,求轨迹方程不会特别难的,如果前面就把学生卡住了,那后面直接没法做了。我们幻想,并没有如此变态的出题老师。

a)直接法(性质法)

这类方法最常见,一般设置为第一问,题干中给出圆锥曲线的类型,并给出部分性质,比如离心率,焦点,端点等,根据圆锥曲线的性质求解a,b。

b)定义法

定义法的意思呢,就是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其实是某种我们学过的曲线的定义,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题目描述,确定曲线类型,再根据曲线的性质,确定曲线的参数。各曲线的定义如下:

到定点的距离为定值的动点轨迹为圆;

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的动点轨迹为椭圆;

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值的动点轨迹为双曲线;

到定点与定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定值的动点轨迹为圆锥曲线,根据比值大小确定是哪一种曲线

c)直译法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翻译题目中的条件。将题目中的文字用数学方程表达出来即可。

d)相关点法

假如题目中已知动点p的轨迹,另外一个动点m的坐标与p有关系,可根据此关系,用m的坐标表示p的坐标,再带入p的满足的轨迹方程,化简即可得到m的轨迹方程。

e)参数法

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可以先找到x、y与另一参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轨迹方程。

f)交轨法

若题目中给出了两个曲线,求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时,应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

g)点差法

只要是中点弦问题,就用点差法。

3与直线相交

这题啊,必考。而且每年形式都一样。

基本长这样:有一条直线,与这个圆锥曲线相交于两个点a,b,问巴拉巴拉……我先从理论上说说这道题的解题步骤。

步骤1:先考虑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求结果。(此过程仅需很简短的过程)

步骤2:设直线解析式为(随机应变,也可设为两点式……)

步骤3:一般,所设直线具有某种特征,根据其特征,消去上式中k或b中的一个。

步骤4:联立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方程,得到:

步骤5:求出判别式,令(先空着,必要时候再求时的取值范围)

步骤6:利用韦达定理求出,(先空着,必要时再求)

步骤7:翻译题目,利用韦达定理的结果求出所求量。

我随便找一道典型的题,先给大家演示一下万年不变的步骤。

计算量最大,最消耗时间的地方我都是先不算,立上flag,因为在高考的时候,花费很长时间最多丢两三分,不太划算。当然,有时间一定要算啊。

第六道大题:函数与导数

我高考的时候,这块知识还只是求导,据说后面加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所以我不太清楚这块应该如何考察。估计还是以求导然后分析函数为主吧。那我就仅说说我知道的。导数这块的步骤也是固定的。

导数与函数的题型,大体分为三类。

1,关于单调性,最值,极值的考察。

2,证明不等式。

3,函数中含有字母,分类讨论字母的取值范围。

无论是哪种题型,解题的流程只有一个。如下图所示。

例题比较简单,但是注意两点:一是任何导数题的核心步骤都是以上四部,二是时刻提醒自己定义域。

以上例题属于第一类题型。

第二类题型,证明不等式。

需要先移项,构造一个新函数,可以使不等号左边减去右边,构成的新函数,利用以上四个步骤分析新函数的最值与0的大小关系,可以得证。此为作差法。

还有一种方法叫作商,即左边除以右边,其结果与1做对比。不过此方法不建议使用,因为分母有可能为0,或者正负号不确定。

还要注意逻辑。如果证明,新函数设为,那么,需要的最大值小于等于

第三类题型:求字母的取值范围。

先闭着眼睛当成已知数算,算完以后列表,针对列表中的结果进行分情况讨论。(一般,题目都会写明字母不为0)

我并没有把所有的题型总结完,我只是提出一个思路,给一个示范,大家课下去自行总结。

最后,重申三点:记住基础知识素材,总结题型,提取解题策略。

能够在高考时,一个小时做完大题是需要在平时多练习的,童鞋们可多练金考卷,模拟题、原创题、专项题、套题,时间久了,真的达到了“看到题目,就能在脑海里把所有解题的思路一秒钟全部出现”。

如何知道所有题其实都是“套路”,但要在第一时间知道这是什么套路,就看你平时所花的功夫了!


全国高考数学 第10篇

立足考纲,核心突出

高考全国卷文、理科试卷,考察内容全面,考察核心仍然是函数与导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三角函数和数列的试题,基本上各占22分,共占110分。数列考查等差等比数列、和项关系递推公式及求和;三角解答题以解三角形两类题型出现,加上三角恒等变换与图象性质两道小题题;立几考查三视图、空间几何体体积,夹角的计算及平行垂直的证明;解几考查三种圆锥曲线与直线,以直线与椭圆作为解答题;函数则考查零点:导数、单调性与最值等问题,仍属圧轴题。

面向基础,适度创新

今年全国卷数学试卷难度,虽难度稍有提升,但是考察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比如,集合、复数、框图,不等式,基本函数的图像、平面向量、三角模块、数列模块的考察,都属于常规方式。今年的试卷,没有向往年一样,出一些特别“特立独行”的题目,而是在我们现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考察“逆向思维”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对立体几何简答题的考察上,比如文科18题的第一问,常规考法是给中点用来证明平行或者垂直,而今年考察方式是反向证明中点的位置;比如,理科18题,常规考法是先通过垂直的证明,得到二面角的大小,而今年的考法方式是给出两个已知的二面角,反向证明面与面的垂直关系。虽然题目的背景知识没有创新,但是考察方式的创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为综合。

常规考察,选拔能力

今年数学全国卷的特点,除了核心突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考察知识的全面性,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360°无死角复习。

比如理科第4题,考察的是几何概型的长度比的模型;再比如选考部分的22题(几何证明),23题(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与24题(不等式),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因为平时训练的比较多的是参数方程,而且不等式的考察有时候偏难,所以这次考试只准备了参数方程,然而,今年的试卷中,不等式的题目比参数方程容易的简直不只一点点,如果选择不等式作答,就会又容易,又准确,又快速的拿下这10分。

当然,全国卷除了对知识要求全面掌握,对应试能力要求也同等重要:比如文科第9题(理7),考察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因为题目是选择题的形式,那我们作答时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得到答案;再比如文科第8题(理8),考察的是指数、对数、幂函数的单调性问题,但是同样因为是选择题,我们可与用“赋值法”,将抽象的字母转化为具体的数字,从而快速得到正确的答案。这几题虽然是常规的考察,但是我们解题如果可以为后面的简答题节约时间,也是对考试得高分大有裨益的。

全国高考数学 第11篇

高考其实主要还是考察大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前七道选择题是比较好答的。到了后面难度就逐渐增加,尤其是最后两道选择题。选择题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它的分值大,一旦答错就一分都没有了。

其实答选择题一种是直接根据题中要求算出答案,然后在所给的选项中找到答案。当然这种一般是对那些基础特别好的,这样做题是比较费时间的。

还有一种是从选项入手,有些题我们看完可能没什么想法,但可以看看选项,选择题最终看的只是答案,不要过程。比如可以把选项中的答案带到题干里,如果与题干吻合,那么就是答案。还有一种是利用特殊值法,对所给变量赋予特殊的值,求出的结果也是答案。此外高考题都是很规范的,如果有问到体积、面积、长度、角度的问题,可以利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测量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最终答案。

全国高考数学 第12篇

1、D

2、A

3、C

4、B

5、D

6、B

7、C

8、B

9、B

10、A

11、C

12、A

13、1/9

14、25

15、8

16、①③④

17、

18、

19、

20、

21、

22、

23、

全国高考数学 第13篇

对大多数的考生而言,决定其成败的往往是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问题,这些试题约占整张试卷的五分之四左右。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先保证基础题和中等难度的试题得分,不要一味地追求难题。在解题方法上,一些典型方法,尤其是通性通法,要灵活掌握。对于那些解题技巧并不常见,而且比较偏、怪的试题,则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

对于近两年的高考真题,可以模仿高考的考试时间和考试要求,感受高考的氛围,训练答题的时间和考试状态。同时,在模拟过程中,也要注重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尽量避免因为字迹、涂卡等因素影响考试成绩。

推荐访问:全国高考 数学 全国高考数学13篇 全国高考数学(集合13篇) 全国高考数学集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