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范文推荐)

时间:2022-07-29 17: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范文推荐)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

 

 最新整理*感动中国 2015 十大人物颁奖词事迹及素材运用于敏适用范围: 为科学献身 拼搏 爱国 敬业 刻苦 艰辛 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

 1. 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 我们也能做出来 并且更快2. 我已经老了, 希望年轻人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更多人【事迹】

 于敏,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89 岁, 核物理学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 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 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 依靠自己的勤奋, 举一反三。

 克服重重困难, 自主研发, 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

 1967 年, 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

 从原子弹到氢弹, 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在氢弹研制过程中, 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 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 60 年代开始, 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 此后 30 年一直隐姓埋名,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 一次是 1999 年, 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 另外一次是 2015 年 1 月 9 日, 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名人评价: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 他是开创性的, 是出类拔萃的人, 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 核物理学家玻尔)

  节目摘录核武器的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经验在中国的氢弹研究中于敏发出了宝贵的作用宁静以致远 鞠躬而尽瘁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觉得很平凡就好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 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 寝不安席, 当年吴钩, 申城淬火, 十月出塞, 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 许下了一生; 一声巨响, 惊诧了世界; 一个名字, 荡涤了人心。

 五字概括报国心皎洁

 相似人物 :钱学森(民族脊梁)

 朱敏才 孙丽娜适用范围奉献 转变(外交官→乡村教师)

  平凡中的伟大 艰苦条件取得成就他自己说的1.

 山寨里的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只是并且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2.

 夫:

 只要还能动 就要干下去3.

 妻:

 它是以一种非常坚定的信念坚持下来【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 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 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10 年前, 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 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 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 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 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 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

 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 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 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 背上简单的行囊, 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

 寨里有 200 多个孩子, 在他们之前, 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 夏天臭气熏天, 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

 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 左眼视力只剩下 0.03。

 朱敏才患有高血糖、 高血脂、 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 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

 这里缺医少药, 朱敏才干脆硬扛着。

 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 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 他们都不舍得扔, 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 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 支教了 5 所乡 村小学, 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 音乐、 体育、 美术等课程, 还募集善款 350 多万元, 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

 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 希望, 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 “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 那声音太美了。” 2014 年 9 月, 在支教的第 9 年, 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 他和孙丽娜一起, 接受“最美乡 村教师” 的颁奖。

 谈起未来的打算, 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 就在那里教下去”。

 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 仅仅一个月之后, 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

 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 孩子们总是问:

 “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 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 的舞台, 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

 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 但神智开始清醒, 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 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节目摘录有这样一对夫妻, 他们面对夕阳却选择了朝阳曾经是外交官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

 夫妇俩爱上了黔西南的孩子 他们离不开这里的徒弟募集善款 350 多万元 改变了无数山里人的命运从 05 年支教一直没回过家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 最后在小山村驻足, 他们要开一扇窗, 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夕阳最美, 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 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相似人物 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的最美女教师)

 赵久富适用范围 牺牲小家为大家 爱国 孝顺 基层 平凡 取舍他自己说的1 儿子在你得病走了不要怪儿子(面对死了的父亲2 希望全国的人民不要忘记我们库区人民做出的奉献和牺牲3“可以说几代人 也可以说几十年”为别人作出了贡献4 我们四十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那不是什么物质可以弥补的5 吃水不忘打井人我们吃水不能忘记乡 亲们的付出(面对北方人【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 湖北“移民书记” 赵久富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湖北省有 18.2 万移民离别故土, 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 40 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

 50 年前, 为修建丹江口水库, 7 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

 2008 年, 该省试点移民开始, 在余嘴村当了 26 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 积极配合库区、 安置区工作。

 于 2010 年 4 月,与 61 户村民一道, 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

 2010 年, 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 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

 家园难舍, 故土难离, 乡 亲们户看户、 村看村、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 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

 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 又是村干部, 还是一名退伍军人, 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

 他说服自己的爱人:

 “说话办事乡 亲们都看着咱, 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 年 4 月 30 日, 搬迁的这天, 赵久富含泪告别 80 岁高堂, 带 61 户村民前往 600 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 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2013 年, 老父亲突发疾病, 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 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 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带领乡 亲们积极进取,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经历了从不适应, 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 到主动参与、 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 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 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 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

 由于工作出色、 贡献突出, 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 也是该省 7.7 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 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

 量与江海宽。

 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 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 我们是二次移民。

 南水北调 40 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 太多。

 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 我们国家能做,

 很震撼。

 节目摘录需要外迁到黄冈, 村民们很不理解30 年党龄的老赵 放弃内安 选择外迁到黄冈老人不外迁, 儿子不能尽孝, 母亲赶了五公里山路送儿子逢年过节父母亲生日忌日都是想老家的时候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 最后一次, 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 亲们启程, 车轮移动的瞬间, 心尖隐痛。

 不敢回望, 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 两度背井离乡 。

 我们的老支书, 一生放不下的, 不只是白发高堂。

 五字概括量与江海宽 相似人物 乔宗旺(2014 最美村官获奖人物)

 张纪清(炎黄)

 适用范围平凡 爱 带动建立了 300 个爱心团队 榜样 舍己为人 奉献他自己说的1 不是我在做 人人都在做 只不过我坚持的时间长一些罢了2“长大后好好做人 好好做事”3 从小被祖母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一直在教导只有两句话千万不要忘掉我们是中华民族后代 优良传统绝对不能丢”(也算是吧)

 个人简介【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 的历史上, 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 一是 2006 年度青岛的“微尘”, 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 年, 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 捐款人署名“炎黄”, 1000 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此后 27 年间, 贫困学生、 希望小学、 敬老院、 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 的捐款。

 “炎黄” 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 的牌子, 当“炎黄” 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 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 落成, “炎黄” 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 年 11 月, 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 27 年的“炎黄” !今年 74 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 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

 这些年, 为了多做善事, 他的房子越换越小, 从 3 间变成 2 间, 又从 2 间变成 1 间。

 “一不小心” 暴露了身份, 他还有点苦恼, “唉!没有隐藏好。” 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 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 能帮就帮一把吧。” 节目摘录白岩松评论”这个名字我们谁都知道 但是我们不知道他是谁”——汇款人炎黄在张继清看来 做一个好人 做一些好事 是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通过养殖技术致富 手上有了几万多块钱的存款但是在这时候他致富的脚步却停了下来他卖掉厂房的设备 辞退厂房的职工 资助孩子 资助残疾人 资助敬老院←首次使用”炎黄”的花名汇款把镇政府给他看病的 5000 元慰问金 捐给了当地的敬老院人的一生 你的成长 是离不开别人帮助的 所以不要把帮助别人当成一个崇高的事业 这只是别人帮助你的回报一个人带动了一座城建立爱心团队五字概括: 涓滴见沧海颁奖词一个善良的背影, 汇入茫茫人海。

 你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 掩盖半生的秘密。

 你是红尘中的隐者, 平凡的老人, 朴素的心愿。

 清贫的生活, 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 是一脉香火, 你为我们点燃。

 相似人物 张平宜: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陶艳波适用范围母爱 信念 幸福【事迹】

 在“感动中国” 的舞台上, 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 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

 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 这回, 陶艳波母子的故事, 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 8 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 从此, 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 为儿子的明天, 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

 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 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

 整整 3 年, 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 从儿子嘴里说出时, 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

 儿子 7 岁那年, 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

 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 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 整整 16 年, 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 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

 课间, 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

 上课时,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 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 一堂课下来, 累得腰酸背痛。

 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

 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 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 课后, 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 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 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初中三年, 陶艳波既要学

 习越来越难的功课, 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

 2008 年, 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 陶艳波笑了, 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

 “这 3 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

 复杂的方程和定律, 让年过 40 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 他就更不懂了。” 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 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 年, 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 19 岁考入大学, 我家的孩子也是 19 岁考入大学。” 说起自己的儿子, 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 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 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他勤工俭学, 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

 他那青春的脸庞, 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 48 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 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 的采访环节, 主持人敬...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

 

  第 1 页 共 7 页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不平凡的2021年,他们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获奖人物: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一、 杨振宁

 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 事迹:

  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

 颁奖词: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二、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事迹:

  张顺东 6 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

  第 2 页 共 7 页 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三 、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打破男子100米亚洲记录 事迹: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 32 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 2018 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 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颁奖词:

 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四 、朱彦夫

 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

  第 3 页 共 7 页 事迹:

  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 47 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颁奖词: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五 、顾诵芬

 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事迹:

 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 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

 颁奖词:

  第 4 页 共 7 页 像静水深流,在静水底涌动,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六 、陈贝儿

 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 事迹:

  陈贝儿在节目《无穷之路》中穿梭全国六个省份,包括四川、云南、宁夏、海南、广西及贵州,由全国最南部的热带雨林,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脱贫的故事。口碑载道的《无穷之路》除了在香港本地取得理想收视成绩之外,海外观众亦好评如潮。

 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天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七 、吴天一

 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 事迹:

  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

  第 5 页 共 7 页 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颁奖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八 、江梦南

 双耳失聪,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读博 事迹:

  江梦南,女,瑶族,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九 、彭士禄

 中国核潜艇之父 事迹:

  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6 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

  第 6 页 共 7 页 机械学院。1958 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颁奖词: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十 、中国航天追梦人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事迹:

  从 1970 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 时 59 分,嫦娥五号带着 1731 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

  第 7 页 共 7 页 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 月 22 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颁奖词: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杨振宁事迹介绍: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张顺东、李国秀事迹介绍:

 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寻觅生命的支点,挖掘幸福的源泉,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们夫妻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再当新标兵,再树新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是的,追逐幸福生活永远在路上。近段时间以来,为帮助张顺东、李国秀夫妻实现在家发展电商产业的心愿,昆明市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其定制了电商创业帮扶培训计划,从资金帮扶、电商培训、电商岗位实习等方面为张顺东一家做电商运营实操培训,再从直播带货等方面教会张顺东一家在电商平台创业。

 在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的安排下,张顺东的儿子张光云开始电商试岗学习。目前,张光云学会了作为淘宝客服与客户简单交流并自主接单发货,同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售后问题。此外,在产品拍摄、视频剪辑方面,张光云通过学习可以自行制作产品主图,张光云说:“我想在学习电商创业相关知识后,带着父母一起开网店、一起直播,同时,帮助村民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宣传推广东川土特产。”东川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将继续帮助他们一家掌握电子商务销售产品的流程,并能独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同时,引导、鼓励、支持更多的残疾人、农村青年等人群通过电商创业就业,带动群众增收。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苏炳添事迹介绍:

 日前,网络媒体纷纷报道苏炳添已经从广东省队“退役”,现在的身份是暨南大学的“老师”,事实上,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一起随了解一下吧。

 据《广州日报》报道,苏炳添从本科到研究生都就读于暨南大学,在他研究生毕业前,2015 年,暨南大学正式成立了体育学院,也因为学科拓展需要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教师,苏炳添是暨大学子,又是中国田径历史上在男子 100 米跑项目上的代表人物,因此暨大极力挽留苏炳添留校任教,苏炳添本人对大学体育教师这个职业也有浓厚兴趣。

 不过,说苏炳添已从广东田径队“退役”并不合适,事实上广东田径队是将苏炳添的人事关系转到了暨南大学,而苏炳添仍然代表广东参加比赛,他也将继续从广东田径队得到支持和保障。所以,苏炳添的身份不光是运动员,还有一个新的身份是暨南大学副教授,两个身份不冲突。

 有意思的是,田径队高水平运动员投身高校体育教育的案例越来越多,第一位跑进 10 秒的男子百米“飞人”张培萌在天津全运会后正式退役,目前已经是清华大学的田径队教练。

 张培萌与苏炳添曾是百米跑道上中国国内巅峰对决的对手,未来苏炳添执教暨南大学校队,两人的学生或会形成“南北对阵”的局面。

 颁奖词 世界屏住了呼吸,9 秒 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朱彦夫事迹介绍:

 1933 年朱彦夫出生在人杰地灵的沂蒙山腹地——沂源县张家泉村。他从小家贫如洗,14 岁时就毅然参了军,1949 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1947 年,14 岁的朱彦夫报名参加解放军。

 1950 年,朱彦夫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双腿膝盖以下、双手手腕以上截肢,失去左眼,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1957 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上任伊始,朱彦夫拄着拐,拖着 17 斤重的假肢,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他的主意慢慢拿定:治山、治水、造田、架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 10 多年。

 张家泉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 1978 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1982 年至今,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历时 7 年,七易其稿,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很多人对朱彦夫的了解,始于他 33 万字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一位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只有 0.3,没上过学,但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动过 47 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用超人的毅力,向自己挑战,向人生挑战,他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朱彦夫

 。

 颁奖词 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 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想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顾诵芬事迹介绍:

 顾诵芬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中国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中国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中国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顾诵芬主持歼八飞机的气动力设计,任歼八飞机型号总设计师,解决了大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方向安定性问题和跨音速的飞机抖振问题;担任歼八Ⅱ飞机总设计师,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法,把飞机的各项专业技术综合优化于一个机型中;主持了主动控制验证机的研制;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合作研究远景飞机布局等。

 颁奖词 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陈贝儿事迹介绍 一部以聚焦内地扶贫工作为核心的纪录片《无穷之路》开播。主持人陈贝儿带着一共 5 个人的团队,历时三个月的拍摄制作。

 从祖国最南端的海南出发,历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宁夏等 6 个省份,探访 10 个曾经是属于深度贫困的地区实地采访,展现了许多不为香港人所知的内地扶贫故事。

 陈贝儿攀爬过闻名中外的悬崖村钢梯,滑乘过怒江天险溜索,甚至前往四川理塘去采访了国民网红——丁真。

 《无穷之路》对于香港人来说,是讲述了一个个见证奇迹的故事。

 对于内地人来说,是将我们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告诉整个世界。

 首先,主持人陈贝儿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香港土生土长,出生于中产之家,父亲是被誉为“香港乐坛金牌监制”的陈永镐先生。

 她精通三文两语,从小到大都就读于名校,是香港第一位采访奥斯卡、戛纳影展等国际盛世的女主持。她主持的《嫁到这世界便端》,取得很高的收视率。

 从这样一位城市姑娘的角度,一路去探讨、认识、了解路上的所见所闻。她没有为任何人或者机构组织“背书”的责任,只是从内心深处去真实感受一切。她代表着 700 万香港人来感同身受当地群众数十年来的悲欢离合与变化。

 吴天一事迹介绍:

 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生理特征”这一主攻课题,精通英语、俄语、塔吉克语、汉语的吴天一,还学会了藏语。20 多年的科研工作,吴天一走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 4 省区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上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好医生)”。

 1991 年,青海省高原医学研究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高低压氧舱。吴天一成为第一个模拟试验者。气压从海拔 5000 米的高度开始下降,由于降速太快,瞬间,吴天一头疼欲裂,鼓膜被打穿……但他摸清了舱体运转的安全系数。

 2001 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青藏铁路开建,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是建设高原铁路的一大世界性难题,对高原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吴天一多年的研究成果被立即运用于拯治青藏铁路建设者中的高原疾病上,他和同事们共同研制的抗缺氧药物、保健品发挥了作用,他主导开设的高原病科也为西进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完善的抢救治疗环境,他撰写的《高原保健手册》和《高原疾病预防常识》被送到最前沿的施工者手中。他参与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五年建设期间未发生一例因高原病死亡,创造了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

 颁奖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得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江梦南事迹介绍:

 靠学习唇语、看老师板书和自学,江梦南不仅高考时以 615 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药学院,还多次获得奖学金,之后继续在吉林大学攻读完研究生学位,并且通过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面试。2018 年 9 月,江梦南将正式进入清华大学开始她的博士生学业。

 2018 年,江梦南右耳成功植入人工耳蜗,重获了失去 26 年的听力。

 颁奖词 你觉得 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 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 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 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 也鲜花般怒放。

 彭士禄事迹介绍:

 他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3 岁丧母,4 岁丧父,童年时两次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先后辗转被送到 20 多户百姓家里寄养。作为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主持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参加指挥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工作。

 改革开放后,他负责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总体设计和前期工作,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颁奖词 历经磨难 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 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 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航天追梦人事迹介绍:

 北京时间 2021 年 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 2021 年 9 月 16 日 8 时 56 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 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 年 9 月 17 日 13 时 30 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颁奖词 发射 入轨 着陆,九天探梦 一气呵成,追赶 并跑 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 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毕将行稳致远。

202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素材

 

  第 1 页 共 8 页 感动中国 2022 年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一、 杨振宁

 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 事迹:

  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尔斯教授共同创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为粒子物理学提供了基本框架。这个科学贡献,是人类科学文明宝库中非常璀璨的一个明珠。不仅如此,他资助学子赴美深造,还在清华亲自授课,起着显著的引领作用。他被公认在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领域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他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百岁寿辰上,杨振宁深情提到已故同窗好友邓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的嘱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颁奖词: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二、张顺东、李国秀夫妇

 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第 2 页 共 8 页 事迹:

  身残志坚的一对残疾人,付出平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养育一对儿女成长,还脱贫致富,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名言!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 29 载,他的一只手,有力气也有“头脑”;她的一双脚,能切菜煮饭、能写字绣花、能取货找零。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一双脚。“互为手足”的 29 年中,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他们说:“人再苦再难,不能没有希望!” 颁奖词:

  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三 、苏炳添

 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打破男子100米亚洲记录 事迹: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 32 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 2018 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0.08 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2012 年,苏炳添与博尔特同场竞技,感受到差距的他给自己立下目标:跑进百米9 秒区。为此,他反复训练摸索,大胆决定更换起跑脚,“重新学习跑步”;“受伤时我思考过是不是跑不动了,但我告诉自己,养好伤

  第 3 页 共 8 页 病还可以继续飞翔。”东京奥运会,他跑出 9 秒 83 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飞人。他超越了年龄和伤病,更超越了自己!

 颁奖词:

 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四 、朱彦夫

 14岁参军,先后10次负伤,3次立功 事迹:

  朱彦夫,中共党员,他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 47 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在感动中国 2021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现场,朱彦夫女儿带来一幅父亲专程写下的字:“光荣属于二连。”二连是朱彦夫曾战斗过的连队,那里有他一生最牵挂的战友。在这之前,他用残臂夹笔写下长津湖牺牲战友故事。在作品出版那天将自己关进房间,将书点燃,“给战友们补上没完成的任务”。网友:致敬最可爱的人!

 颁奖词: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

  第 4 页 共 8 页 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五 、顾诵芬

 先后参与、主持我国第一款自主设计的喷气式机型的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事迹:

 顾诵芬,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他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成功研制歼8Ⅱ飞机;领导了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高性能远景飞机概念研究。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的他曾目睹日本飞机轰炸,立志投身航空事业报国。报考大学时,他填写的所有专业都是航空系;学成之后,他主持研制歼8系列战斗机,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为解决飞机抖振问题,他瞒着家人3次上天观察飞机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致敬!颁奖词:

 像静水深流,在静水底涌动,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六 、陈贝儿

 拍摄脱贫攻坚纪录片《无穷之路》

  第 5 页 共 8 页 事迹:

  2021 年,香港媒体人陈贝儿用 12 集高分纪录片《无穷之路》,记录下内地扶贫故事。《无穷之路》中穿梭全国六个省份,包括四川、云南、宁夏、海南、广西及贵州,由全国最南部的热带雨林,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脱贫的故事。口碑载道的《无穷之路》除了在香港本地取得理想收视成绩之外,海外观众亦好评如潮。为探究悬崖村易地搬迁的原因,有恐高症的她来回 2 次攀爬钢梯,身体一度抖得不行;为呈现真实她举着自拍杆溜索过江,体验交通扶贫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颁奖词:

 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天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七 、吴天一

 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 事迹:

  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1958

  第 6 页 共 8 页 年,他刚下朝鲜战场又上青藏高原。因目睹战友痛苦去世,吴天一下决心开展高原病学研究,一干就是60余年。调研期间,他遭遇车祸,全身14处骨折;长期奔波中,他先后耳膜穿孔、双眼白内障,患慢性高原心脏病…但他说:“没有这样的献出,不会有这样的获得。”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用缜密周全的方案,保障14万筑路大军无一例因高原病死亡。致敬!

 颁奖词:

 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八 、江梦南

 双耳失聪,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读博 事迹:

  江梦南从小失聪,却依靠读唇语考上清华大学的博士。对于她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但她却凭借着惊人的努力一路逆袭。据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介绍,江梦南做的模型,其效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颁奖词: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

  第 7 页 共 8 页 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九 、彭士禄

 中国核潜艇之父 事迹:

  彭士禄,革命英烈彭湃之子,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6 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 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他是中国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彭士禄 8 岁和 10 岁时,曾作为“政治犯”被捕入狱。据介绍,当时的彭士禄被吊起来抽,放下来后还要挨踢;他被折磨得根本站都站不起来,只能蹲着拉撒……“困难兴邦,落难成才”,幼年吃过不少苦的彭士禄成长为国家的脊梁。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大亚湾核电站等等,彭士禄为核动力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他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

 颁奖词: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十 、中国航天追梦人

 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第 8 页 共 8 页 事迹:

  从 1970 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一颗明亮的“流星”划过夜空,这是刚刚从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带回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1 时 59 分,嫦娥五号带着 1731 克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中国人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至此,中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 月 22 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颁奖词: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望,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50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