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2-08-03 20:15:08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供大家参考。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2022- -5 2025 年)》来了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提出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指导意见,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规划》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守为民初心、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规划》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力争到 2025 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规划》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

 , 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

 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 心,架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

 四是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健全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制机制,不断壮大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五是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建立智能化风控机制,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六是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七是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八是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推动标准规则体系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制度执行,护航金融科技行稳致远。《规划》要求各方加强组织统筹、加大投入力度,做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击剑运动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击剑运动产业是国家特色体育运动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包括花剑、重剑与佩剑在内的击剑运动为基础,以参与体验、竞技表演、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涵盖击剑培训、击剑竞赛表演、击剑健身休闲与击剑装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发展击剑运动产业是落实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健身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消费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击剑运动项目,加快击剑运动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实施时限为 2018-2022 年。

 一. .

 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当前,击剑运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产业基础日益坚实,击剑俱乐部与赛事参与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17 年,全国注册的各类击剑俱乐部、培训中心、学校代表队已达 373个,全国范围内击剑人口规模超过 10 万人。二是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形成了以击剑培训为基础,击剑运动竞赛表演与休闲娱乐、击剑俱乐部发展与场馆建设,击剑运动器材装备制造与销售等业态均初步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与足球、篮球、马拉松等普及程度较高的大众项目相比,受众相对较小,然而市场价值相对较高,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体育消费升级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我国击剑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击剑运动产业发展仍然受到制约。产业结构失衡、场地设施不足、优秀人才缺乏、服务供给不足、消费动力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欠缺、全行业商业开发理念尚待突破等诸多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击剑运动产业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伴随国民经济水平稳步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升级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击剑运动是典型的都市型体育运动,除了以俱乐部形态构成的终端运动消费市场之外,还存在有科研、教育、装备交易、展会经济、高端产品开发生产等同属都市型经济的长产业链市场形态,击剑运动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将日趋成熟,产业增长空间将不断扩展,产业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击剑运动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击剑运动产业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 .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击剑运动

 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击剑产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击剑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以夯实击剑运动产业基础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参与动力,在保证击剑培训市场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丰富和完善以击剑为核心元素的多样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击剑运动需求,扩大击剑运动消费人口,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击剑产业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改革,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政府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行业规范与监管,通过击剑运动产业标准政策引导,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开展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以创新拉动投资消费,实现击剑运动产业各业态的价值最大化。

 坚持立足需求、丰富供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大力开展击剑运动培训,引导研发击剑健身休闲项目,丰富击剑竞赛表演产品及服务,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击剑运动需求。

 坚持开放互动、融合 发展 。结合击剑运动历史,整合国内国际击剑运动资源,积极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击剑运动产业布局,完善击剑运动产业体系,搭建击剑产业发展平台,带动全球击剑产业发展。积极吸取其他运动产业的发展优势与战略经验,推进击剑运动产业同互联网、健康、养老、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坚持推广宣传、突出特色。遵循特色运动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击剑运动项目特点,挖掘击剑运动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其“铸剑育人”的品格教育属性,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围绕击剑独特的文化底蕴进行优化创新,增强击剑运动的独特社会认知,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断激发击剑运动产业发展的潜力与活力。

 (三)发展目标

 击剑运动群众基础更加坚实。击剑运动普及程度大幅提高,青少年击剑运动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人击剑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击剑产业市场消费产品及服务极大丰富,到 2020 年,全国击剑人口规模达到 20 万。

 击剑运动产业体系逐渐完善。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与社会参与下,形成击剑竞赛表演、击剑健身休闲、击剑培训与教育、击剑场地设施建设、击剑装备及相关产品制造等各业态协调发展的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建设完成击剑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到十三五末,击剑运动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多层次、高水平发展,击剑产业总规模实现指数级增长。

 击剑运动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到 2020 年,形成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击剑企业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具备高水准的击剑运动俱乐部;培养一批优秀击剑运动教练员和运动员,鼓励发展高品质、多元化、可持续的击剑运动产品及服务,在击剑培训和击剑运动装备领域,形成一批知名品牌,打造国家级、地区级击剑品牌赛事,以PPP 模式建设击剑基础设施、搭建击剑产业发展平台、建造一批良性发展的击剑运动中心与击剑小镇,实现击剑全产业链资源整合、创新与价值最大化。

 三. .

 主要任务

 (一)推动击剑场地设施建设,提升击剑装备制造水平

 创新击剑场所建设模式。利用多种类型场地资源开展击剑活动,将击剑运动引入商业化、时尚化、娱乐化场所,重点建设一批融合特色现代元素的击剑运动中心、场所及配套设施。加强击剑运动场地设施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以多元化途径推动场地设施的开发与建设,结合体育旅游、会议展览、土地开发等经济发展动力元素,以 PPP 模式联合资本打造击剑运动特色小镇、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等。

 提升击剑装备制造水平。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击剑装备制造企业与击剑俱乐部联合开发击剑装备,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击剑运动器材装备、击剑用品企业发展,鼓励击剑器材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严格产业监管以加强行业自律,杜绝低质低价等扰乱市场环境的恶性竞争行为;根据不同人群需要,鼓励研发多样化、适应性强的击剑运动装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击剑运动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建立完善行业国内标准以规范国内市场发展。

 专栏 1

 建设击剑运动特色小镇

 专栏 2 2 完善击剑装备制造行业标准

 (二)发展击剑培训产业,创新击剑培训产品 以青少年市场为击剑培训产业发展重点。积极建立系统化的体育培训产品体系,探索教育化导向的青少年体育培训产品,倡导以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训青少年击剑技术为手段的价值取向,实现青少年击剑培训产品的体育属性与教育属性融合发展。深耕击剑产业核心消费需求,围绕青少年及其家长群体的需求进行创造性挖掘,创新击剑培训产业发对于击剑这类依托高端要素集聚,具有独特的核心吸引力及主题,与其他同类,IP能形成鲜明的区隔,如此与自身产业特色完美契合的体育项目,完全可以通过产业与城市两者间的高度融合,将所有要素集约。围绕单个产业打造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最终构建出以“击剑”为“IP”核心概念的体育产业细分市场,培育出具有全球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选择一个经济发达,文化体育氛围浓厚,交通便利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利用其现有的运动场馆或老旧工业厂区,以国际化的视野,制定特色运动小镇规划,建设理念创新、设施集约、水平领先、规模较大的国际击剑运动特色小镇。可采用PPP 模式搭建平台,推动体育产业集聚并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的重要的创新发展举措。

 探索国际装备制造行业标准以接轨国际发展形势。参照国际击剑联合会标准,建立国内击剑装备产品的行业标准。推动建立与纪检产品标准相对应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对企业产品进行鉴定,对合格企业发放认证证书;推动国际击剑联合会对实验室资质认可,进一步推进实现国内国际击剑联合会标准和企业资质统一。建立与击剑产品标准相对应的监管机制。将产品的认证交于第三方机构,在做好企业产品标准评定的同时,与随机监管配合进行,随机对装备企业进行监管。降低企业认证成本,进一步推进本土装备制造企业在赛事与俱乐部中的应用,实现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赢。

 展的商业模式,持续做大做强击剑培训产业。

 鼓励探索成人击剑培训市场的健身休闲娱乐化开发。鼓励以“亲子击剑”等服务模式为代表的成人击剑市场和青少年击剑的融合发展,着重挖掘成人击剑运动的休闲娱乐属性,鼓励开发适合于成人的基于休闲健身娱乐功能的击剑俱乐部商业模式,鼓励成人击剑俱乐部借鉴其他休闲娱乐领域的商业元素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适当降低击剑运动的高技术门槛的可操作性,根据成年人的身体特点及心理特征,鼓励研发简易化、趣味化、时尚化的击剑培训项目。

 专栏 3 积极开展青少年击剑活动

 (三)壮大击剑赛事产业,引导打造独特赛事 IP

 完善击剑赛事体系。探索建立多层级的国际赛、全国赛、区域赛、省级赛、市级赛等逐层递进、有效衔接的赛事层级体系,建立多层级的协会管理体系以推动赛事体系的逐层落实。在现有击剑联赛基础上,鼓励地方政府、击剑运动协会、俱乐部等组织针对击剑爱好者开发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赛事活动,如俱乐部积分赛、大学生击剑联赛等,丰富击剑赛事类型。

 优化击剑赛事结构,扩大击剑赛事规模,推动击剑赛事升级。积极推动击剑俱乐部联赛的职业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竞争力的品牌赛事。以赛事选手及观赛用户的参赛体验为核心,完善击剑赛事的运营管理模式,围绕击剑赛事的独特资源进行差异化开发,加强击剑赛事的商业价值评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家竞争力的赛事 IP。

 专栏 4 探索建立中国击剑职业联赛

  (四)提升击剑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击剑产业发展模式

 鼓励击剑产业主体创新发展。引导有实力的击剑企业通过管理标准化、经营连锁化、产品多元化、市场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中小击剑企业及俱乐部着眼地区社会环境特质,强化与地方健身休闲业、教育培训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击剑运动产业,大力支持建设非营利性击剑运动项目组织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击剑运动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引导击剑产业产品供给创新。鼓励产业主体围绕击剑产业核心用户群开发创造性产品,扶持具有自主品牌的击剑培训、击剑赛事、击剑运动器材、击剑用品企业发展。立足大众的积极开展“击剑进校园”活动,鼓励学校开展课外击剑活动,广泛开展击剑奥运冠军、击剑明星校园志愿讲座,鼓励学校与击剑俱乐部及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击剑公开课,以多种形式推进中小学生击剑体育活动开展,培养青少年对击剑文化与击剑项目的兴趣,培育青少年参与击剑运动和击剑消费的习惯。

 积极推动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发展,鼓励部分专业选手代表地方俱乐部参加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促进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趋于成熟发展,条件成熟时可参照其他职业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运动项目,推出中国击剑职业联赛。加强与国际击剑项目产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吸引国内外优秀击剑运动员来中国参赛,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击剑明星,将中国打造成为世界击剑运动和击剑产业中心。

 击剑消费需求,开发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现状的中高端产品,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开发个性化、创意性的娱乐休闲击剑产品,丰富击剑产业形态。倡导击剑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激发潜在消费需求。

 (五)加大击剑文化宣传,强化社会击剑认知

 对击剑运动项目文化内涵、项目礼仪、项目荣耀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积极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强调“铸剑育人”的品格教育属性,倡导将击剑元素纳入青少年文化教育产品,扩大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

 利用大众娱乐传媒与互联网技术推广宣传击剑文化,推动击剑产品制作、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强调击剑运动的时尚特质,鼓励培养击剑明星。注重与影视、综艺等传媒载体的联结与合作,进一步强化社会对击剑运动的认知。鼓励利用各类社交平台,积极引导和激发公众击剑消费需求意识,增强自觉参与击剑运动的意识,持续拉动击剑产业市场发展。

 专栏 5 打造击剑运动文艺精品

 (六)建立击剑人才良性发展机制,打通人才与产业对接渠道 构建体系完备的击剑运动教育体系。协调教育部门制定完善特色运动培养的教育政策,加强击剑运动项目学科建设,推动学校、企业、社会组织联合培养击剑人才的联动体系建立,规划建设高水平击剑学校与中国击剑学院。

 完善击剑人才培养、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推动初级教练员培训技术的标准化,加快面向大众...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附件 山东省智能制造提质升级行动计划(2022-2025 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服务和融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全面提升我省智能制造创新能力、供给能力、应用水平和发展能级,助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扣“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内需”任务要求,落实制造强省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示范带动、系统推进,着力强化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拓展试点示范成效,有序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智能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塑造山东制造新优势。

 (二)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构建以智能制造技术和装备高级化为

  2 “点”,车间、工厂、产业链多层次全链条智能化为“线”,智能制造区域发展协同化为“面”的“点线面”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省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新技术新模式广泛推广应用,基本构建起企业梯次发展、产业链条完善、公共服务齐全、产用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具体目标:

 —— 创新和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研发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每年培育 30 项左右智能制造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

 —— 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备。编制一批智能制造标准,每年培育10家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 应用水平和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每年培育 20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 100 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重点领域和行业智能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 20%、生产效率提高 20%以上、产品不良品率降低 10%、能源利用率提高 13%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参与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点项目。聚焦感知、控制、

  3 决策、执行等智能制造核心环节,面向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沿链谋划梳理突破清单,每年推动实施一批省级重大创新项目,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在智能制造领域加快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提升研发基础设施水平。(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二)增加智能制造装备供给。重点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核心装备,每年培育 30项左右智能制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支持装备制造商、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用户单位联合研制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健全新产品推广机制,综合运用首台套保险补偿、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创新产品进入重点产业链供应体系,形成一批领跑行业的精品装备。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三)推进工业软件自主可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软件企业、装备制造商、行业用户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制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支持工

  4 业软件开源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开展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控制执行类软件、行业专用软件和新型软件的开发研制,提升智能制造软件的自主可控水平。(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

 (四)培育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根据省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认定办法,围绕装备制造、工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系统集成等领域每年培育 10家左右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企业以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口,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工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一体化服务转变。鼓励供应商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深化智能化技术改造。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编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接续推进“一业一策”,加快推动装备换芯、促进装备数控化,推动生产换线、促进车间数字化改造,推动机器换人、促进工厂智能化,推动园区上线、促进园区智慧化,推动产链上云、促进产链平台化,推动集群上网、促进集群生态化,系统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5 绿色化转型升级。(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六)打造智能制造标杆。积极融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聚焦重点行业围绕场景、车间、工厂等环节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编制出台省级智能制造场景、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认定办法,着力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智能工厂梯次培育体系,每年培育 20 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00 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活动,总结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

 (七)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深度参与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引导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市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省市联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和推广价值的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打造智能制造创新技术策源地、示范应用聚集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依托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雁阵型”集群培育机制,积极推动以产业链为纽带、资源要素聚集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省财政厅)

 (八)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智能制

  6 造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国家标准的宣贯培训。组织编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实施指南》《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评估规范》等地方标准,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等在细分领域和行业牵头或参与制定智能制造行业、地方和国家标准,形成 10 项以上能够体现山东特色优势的先进标准,构建满足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标准体系。鼓励搭建标准化试验验证平台(系统),开展全过程实验验证,强化智能制造计量标准支撑。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

 (九)完善基础保障能力。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工业互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优化全省数据中心布局,推动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型算力供给。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实际需求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国资委、省大数据局)

 (十)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建立智能制造成熟度年度常态化评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第三方智库资源,联合省内和国内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优质供应商,每年选择部分市试点开展 100 家左右智

  7 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精准辅导服务,推动提档升级。积极培育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面向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关键软件企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行业组织和行业用户,定期开展项目、人才、融资需求对接与示范项目推广,对接金融机构、各类基金助力智能制造发展。(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筹推进行动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加强省市联动,鼓励各市根据本行动计划研究制定符合当地智能制造发展阶段和产业特点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加大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产业基础再造和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以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对首台套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先行区给予支持。引导省高端装备基金支持智能制造项目建设。鼓励各市统筹专项资金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三)强化智力支撑。推动高端智库建设,成立山

  8 东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和服务团队。依托现有各类人才计划,加大对国内外智能制造产业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支持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营造良好环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行业协(学)会、产业联盟、科研院所在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开展标准制定、产需对接、咨询服务、行业统计分析等公共服务项目。用好各类试点项目成果,认真总结成效经验,广泛开展智能制造典型案例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郑州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编制背景 新能源产业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而形成的产业。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球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新兴产业,是实现能源替代、加强生态保护的重要依托,也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郑州是能源消费大市,新能源潜在市场需求巨大,并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氢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清洁能源取代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开发利用清洁低碳新能源的战略要求,是郑州市科学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有效激发能源领域“新动能”,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转型、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根据市政府要求,结合郑州市区域实际情况,在对郑州市各区县(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和《郑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结合相关调研及研究内容,编制形成了《郑州市“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

  2 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能源产业规划》)。

 二、编制依据 《新能源产业规划》依据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河南监管办公室关于加快推动河南省储能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豫发改能综〔2021〕451 号)、《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及郑州市实际情况编制。

  三、主要内容 《新能源产业规划》对郑州市“十三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郑州市“十四五”期间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原则、目标、路径、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工程进行了研究谋划,规划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发展重点、重点任务及工程、保障措施 5 部分,涵盖光伏、风电、氢能、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领域。

 第一章为发展基础。包括现状与基础、机遇与挑战两部分。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态势,梳理了郑州市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发展的现状和产业基础,分析了郑州市在“十四五”期间发展新能源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制约、机遇和优势。

  3 第二章为总体要求 。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布局和主要目标 4 项内容。明确提出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1366”倍增赶超行动计划,力争在部分重点领域实现规模和质量的有效提升,在 2020 年 100 亿元的基础上,到 2025 年力争实现全市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一中心、三基地”(即: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生产制造基地、综合服务基地和应用示范基地)。

 第三章为发展重点 。聚焦光伏、风电、氢能、先进储能、智能电网等重点领域,强化产业合作,引进培育企业,攻坚关键技术,拓展示范应用,推动全市新能源产业超倍增发展。一是在光伏产业领域,按照“引进上游硅材料、做大中游电池制造,拓展下游产业应用”的思路,加快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布局。二是在风电产业领域,按照“整机+部件+运营”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培育整机制造、发展关键零部件、提升风电开发运营等方面,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风电,加快建设国内重要的风电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三是在氢能产业领域,按照“示范引领、产业联动、区域联动”的思路,通过开展氢能利用示范、提升产业联动水平、深化区域协同联动等方面,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建设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氢能源推广应用示范区。四是在智能电网领域,按照“以市场换产业”的思路,强化新型电力装备企业引进,培育做大本土企业,聚力发展智能输电装备、智能变电装备和智能配电装备等,支撑郑州市建成安全、

  4 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五是在先进储能领域,按照“多元化储能、一体化应用”的思路,积极发展多元化储能、强化储能技术研发、提升储能应用水平等,推动储能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

 第四章为重点任务 。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发展领域,重点谋划“6 项主要任务”及配套实施的“6 项重点工程”。“6项主要任务”包括:汇聚创新要素、强化示范应用、提升联动发展、统筹产业布局、做强企业主体、完善配套设施;配套实施的“6 项重点工程”分别为:聚才引智工程、示范应用工程、大都市圈联动工程、优化布局工程、企业培育工程、基建提升工程。

 第五章为保障措施 。从组织推进、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空间保障、环境营造、评估实施六个方面强化产业发展支撑。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郑州市“十四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编制说明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源泉,以创意为基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综合使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兴技术手段,将以图像、文字、语音、影像、虚拟现实为主要载体的文化内容进行整合化运用,提供娱乐性产品或服务的新型文化产业形态。数字创意产业主要分为数字创意装备制造、数字创意内容生产、数字创意设计服务、数字创意融合发展四大类别,涵盖动漫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创意设计以及文博、旅游、体育、时尚、玩具等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科技标识,是城市精神的文化符号,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场域。为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的相互渗透和变革,打造数字创意之都,提升城市软实力,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郑州市

  2 “十四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数字创意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依据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部署和《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三、主要内容 《数字创意发展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提出了“两个核心、五大板块、多点联动”的发展布局,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

 (一)聚焦数字创意装备技术。以郑州市聚力打造“1 号产业”为契机,打造数字创意装备产业集群。抓住郑州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契机,推动数字创意技术研发创新。针对数字创意技术与装备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与“卡脖子”问题,设立数字创意科技重大专项。

 (二)强化数字创意内容生产。培育主体,促进网络直播健康发展。深化应用,发挥直播电商引流功能。依托动漫基地现有基础,完善产业链条。激活中原深厚文化基因,讲好黄河故事。推动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园建设。加大原创游戏开发力度,促进电竞产业健康发展。

  3 (三)提升数字创意设计水平。引导企业采用新型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开发。推进包装设计创新,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产品包装中的运用。加强城市设计,深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符号,提升创意设计力度。构建“互联网+广告”产业发展模式,打造广告产业数字变革高地。

 (四)加快数字创意行业融 合。创新“旅游+文创”等新业态新模式,创建智慧旅游景区。推动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支持互联网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促进传统教育培训产业转型。推进郑州国际会展名城建设,鼓励传统会展实体创新。推进休闲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五)完善数字创意产业生态。构建面向数字文化内容和数字技术装备的创新设计人才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数字创意产业功能区专业化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数字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数字内容以及原创设计的版权和知识产权法规。

 (六)实施数字创意“1221 ”工程。培育 10000 名数字创意人才,创建 200 家数字创意示范单位,打造 20 家数字创意龙头企业,孵化 10 个超级知识财产(IP)。

  4 ( 七 )保障 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促进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发展促进资金。优化产业环境,强化土地保障。建立统计体系,强化评估考核。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郑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编制背景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是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已成为助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十四五”时期是郑州市加快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引领全市、全省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高端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的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市政府要求,结合郑州市区域实际情况,在对郑州市各区县(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和《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结合相关调研及研究内容,编制形成了《郑州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材料产业规划》)。

 二、编制依据

  《新材料产业规划》依据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等文件及郑州市实际情况编制。

 三、主要内容 《新能源产业规划》共 6 个章节,包括发展背景、基础现状、发展思路、发展重点、主要任务、保障措施,旨在明确郑州市“十四五”期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路径和发展重点领域及重点任务,为郑州市各开发区、各区县(市)未来五年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第一章为发展背景。主要对全球、全国、河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当前,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助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引领全市、全省材料工业升级换代,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为基础现状。主要对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按照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分析了重点领域和特色领域发展情况,以及产业集群建设情况、创新资源集聚情况和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梳理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第三章为发展思路。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布局,提出了着力构建“一核两带四集群”产业布局结构,打造“433”产业发展体系,围绕发展目标部署 8 项主要任务,实施 8 大重点工程,强化 6 大支撑保障措施,提出了在 2020 年 400 亿元的基础上,到 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 1000 亿元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产业发展路径,即,一是在传统优势新材料领域,以“提升”为主要方向,围绕“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培育支撑郑州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二是在关键战略新材料领域,以“壮大”为主要方向,围绕“补链”培育壮大重点发展的新材料。营造良好的空间环境,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在前沿新材料领域,精准选择产业赛道,以“培育”为主要方向,围绕“建链”引进产业资源,集聚形成前沿新材料领域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章为发展重点。按照“433”产业发展体系梳理出超硬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3D 打印材料、生物医用和医疗器械材料等发展重点。

 第 五章为主要任务。即: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培育壮大企业群体、加快补链强链建链、推动载体优化升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引进培育专业人才、强化质量品牌提升、推动融合应用示范等,对应八大任务,在专栏中整理出八大重点工程,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企业引进培育工程、产业链

  4 优化提升工程、载体建设优化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专业人才引培工程、质量品牌提升工程、融合应用示范工程等,作为任务实施的主要抓手。

 第六章为保障措施。内容包括健全推进机制、加强政策扶持、保证土地供给、强化资金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强化监督考核等方面。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郑州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一、编制说明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与其他行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新兴产业,是我市积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部署,加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为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部地区崛起,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郑州市“十四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数字创意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依据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部署和《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

  三、主要内容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我市城市发展总体布局,提出了“六集群二体系”的发展布局,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全面实施重大工程,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创新力强的节能环保全产业链,产业规模大幅提升,产业聚集加速形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一)推动节能产业高效发展。重点突破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节能电器、生物质锅炉、绿色建材等高效节能产品,推动余热余压利用、智能电网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依托郑州市格力电器产业园、海尔市场创新产业园、奥克斯智能家电空调生产基地,加速形成高效节能压缩机生产集聚区;依托河南省新型节能环保锅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锅炉节能与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发;依托登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形成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参与修订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

 (二)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围绕河南省及郑州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重点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发展壮大土壤污染修复产业、生态工程产业以及环境监测产业,提升环保产业市场竞

  3 争力。鼓励骨干企业加大烟气脱硝催化剂研发,提升烟气脱硝成套设备的制造能力以及行业引领力;依托巩义市净水材料产业园,加大高效净水剂制备、净水剂废渣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积极主导或参与净水剂相关国家标准的修订,增强行业话语权;依托荥阳市静脉产业园开发“固废”产业,创造城乡生活垃圾高效利用的“荥阳模式”,争取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三)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聚焦郑州市国家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重点突破再制造、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使单位产品碳排放大幅降低,壮大矿产资源再利用产业以及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依托巩义铝产业集聚区,加大铝灰渣、废铝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突破产业化瓶颈,发展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铝回收利用产业基地;依托登封静脉产业园,发展报废汽车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循环利用等产业,使其成为周边汽车制造产业链延伸的补链环节,达到相互融合发展的目的。

 (四)扩大节能环保服务规模。发挥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地位优势,加快培育节能节水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测和咨询服务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服务新业态。依托中心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郑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依托高新区环境检测服

  4 务公司,开展水、气、土壤等环境检测,制定相关环境检测标准,形成环境检测产业链。优先发展碳排放交易,形成区域性碳排放交易中心,助力河南省及郑州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 五 )实施 节能环保五大 工程。实施郑州市节能环保产业重大工程,促进企业群体协同发展,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示范产业集聚效应,展示沿黄生态保护模式。

 ( 六 )

 保障措施 。推进法规标准建设,完善节能环保法规体系。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简化节能环保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加大财税价格支持,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落实“黄河人才计划”,强化资金保障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增强核心竞争力。

眉山市绿色化工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

 

  1

 《郑州市“十四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生物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加快壮大新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按照郑州市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为深入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创新,促进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链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为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形成了《郑州市“十四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二、编制依据 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郑州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郑办〔2020〕2 号)、《郑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等相关规划及文件精神。

  三、主要内容

  2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在“十四五”期间全市生物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六大重点工程。

 (一)“五大重点任务”。把握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趋势,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改造提升化学制药产业和现代中药产业,培育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壮大生物农业规模,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一是 突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聚焦化学高端仿制药、新型制剂、现代中药等重点领域,提升生物经济“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支持新药创制及产业化,鼓励发展高端仿制药,加快发展现代中药和新型制剂,提升兽药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中高端研发生产基地。二 是 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围绕高端医疗器械装备、核心部件与材料国产化目标,巩固提升体外诊断系列产品竞争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器械、高值医用耗材等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提升郑州市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基地。

 三是着力培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紧盯“智慧医疗”“精准诊疗”发展趋势,加强研发生产与医疗机构应用需求对接,鼓励新业态、新经济的发展。加快基因检测技术的新应用,大力发展精准医疗新服务,推动智慧医疗新发展,拓展第三方服务新渠道,打造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集聚地。

 四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新模式。围绕粮食安全保障和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农业创新发展策源地。五是 拓宽生物制造新途径。以生物基材料、生物基精细化学品、生物绿色工艺等为重点,创新建立生态安全、绿色低碳、循环

  3 发展的生物法工艺体系,推动生物制造在医药、化工、农业、轻纺、能源、生态环境的领域的融合应用。

 (二)“六大重点工程”。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创新产品研发、转化、制造等关键环节,构建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环境,促进生物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实现生物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

 一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加强区域协同,集中政策支持,推进航空港区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和其他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以航空港区生物药、医药器械为主导,新郑市高端化药为主导,经开区体外诊断试剂为主导,中牟县现代中药为主导的细分领域产业链分布。

 二是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生物医药龙头骨干企业,重点支持我市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大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鼓励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共建协同创新示范基地。

 四是产业强链固链工程。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结合现状,找出产业在创新、资本、空间、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短板。发挥联盟、协会作用,加强产学研用、上下游企业以及药企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五是产业人才培育工程。鼓励医药企业建立健全人才、专利、技能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探索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通过对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的吸附效应,形成研究院强大的创新项目引流能力,打造生物

  4 技术创新资源汇聚新高地。

 六是产业提档升级工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业清洁生产水平,支持企业打造绿色工厂,提升全行业“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水平。鼓励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进一步降本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三)保障措施。在组织方面,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调解决行动计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头推进,密切配合;在政策扶持方面,贯彻落实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政策支持,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效应,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要素保障方面,通过科学规划、盘活存量、“腾笼换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在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医药制造项目,探索建立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向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在人才支撑方面,强化优秀企业家培育,不断提升行业领军、专业骨干及高技能人才专业水平;在优化发展环境方面,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负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持续开展企业服务活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