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精选推荐】

时间:2022-08-03 20:05: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精选推荐】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银行“ “ 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 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巩固脱贫成效,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聚焦乡村振兴的融资和服务需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地区,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成果。

 二、工作目标

 (一)整村授信目标。开展整村授信达标行动,按照“8631”的标准,即行政村辖内有效农户(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率达到 80%以上、预授信率达到 60%以上、签约授信率达到30%以上,用信率达到 10%以上,可以评定为整村授信达标行政村。

 。

 (二)评级授信目标。制订两年行动计划,2021 年末以前,达标行政村达到 50%;2022 年末以前,达标行政村达到 100%。其中伍峪坪村为示范村,2021 年 4 月 30 日以前,将伍峪坪村打造成为整村授信达标村;2021 年 10 月底以前达标行政村达到 50%,2022 年末以前达标行政村达到 100%。

 (三)乡村市场主体服务目标。对乡村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不留空白,重点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等“四类”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做好脱贫农户金融服务,对有需求的脱贫农户建立专项档案,跟踪服务率达到 100%;“四类”新型经营主体建档率达到 100%、预授信率达到 90%以上、签约授信率达到 30%以上、当年用信率达到10%以上。

 ( 四)

 )

 金融服务 能力明显提升。

 。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加大,科技金融、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 五 )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 提质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更加健全,信用村和信用户比例分别达到 60%和 80%以上。

 ( 六 )风险控制目标。到 2022 年末,“荆农小康贷”整村授信贷款不良率控制在 2%以内,实现农贷业务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统筹协调,村银共建。建立乡、村、行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 X 镇镇长 X 为组长,X 支行行长 X 为副组长,各村书记为成员,支行客户经理为金融村官的“整村授信”领导小组,协调配合各村组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每个行政村启动整村授信前,召开全村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宣讲推行“荆农小康贷”的意义及操作流程,营造推广环境;X 支行为政府打造“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金融村官派驻到村,联系村两委推荐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农户、家庭农场、产业大户授信名单,合力推进“整村授信”工作。依托“乡

 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利用乡镇综治管理系统、扶贫管理系统等农户基础信息,对全乡农户、产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统一开展评级授信,并现场指导农户用信。依托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共享大数据资源,建立完善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线上农户基础信息收集和信用等级评定建档,一次评价,循环使用。

 (二)产业导向,政策优先。以全乡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为导向,全面推进“整村授信”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程,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支持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全力打造香菇、烤烟、花椒药材等区域性标志品牌。二是聚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饮水安全、清洁能源、道路交通、电信网络和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力度,提升乡村社会公共服务便利性。三是聚集乡村旅游业发展,依托山水、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大力支持开发一批生态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农事活动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三)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积极推广“荆农小康贷”作业平台,以“荆农小康贷”作业平台为主要抓手开展整村建档评级授信,通过批量精准获客、批量签约授信的方式推动微贷业务向农村延伸,依靠科技力量,将提前预授信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动态调整”的“荆农小康贷”业务管理模式作为整村授信的主打服务模式和获客渠道。广泛宣传动员预授信农户在“荆农小康贷”平台签约授信和用信,创新“线上

 申请、线上审批、线上签约、线上放款”金融服务新模式,满足农户小额高频、快速自助的融资需求,使农户贷款不出村,移动操作更方便,随借随还省利息;对改善居住环境农户,大力推广农村安居贷,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对资金需求较大的产业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农担贷、亲情农贷、创业贷农商行+经营主体+村组等业务。

 (四)示范引领,以宣促建。围绕“乡镇(村)高度重视、涉农贷款快速增长、信用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发展良好、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五个方面评选标准,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户)”创建,评定“信用村(户)”。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构建“村级宣传教育平台+金融宣传载体+农户”宣传培训机制,面向广大农户进行农村金融知识、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保险知识、抵制非法集资、防控电信诈骗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信用评价信息共享系统,优化金融信用环境,提高企业和农户获得信贷支持的满意度及融资便利度。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整村授信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信用工程建设,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是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的助推器。通过整村授信,让群众享受便利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

 。

 (二)加强沟通,紧密合作。明确专人与各村组协调沟通,做到政策、信息传导到位,做好宣传发动和准备工作。定期向乡党委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建立村组信息反馈机制。加大对促农增收整村授信工作的政策引导,提高农户认识和参与的积极性,培育农户信用观念,增强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农村信用环境改善。

 (三)严肃纪律,强化考核。在“整村授信”工作中,对农户授信评级工作必须秉承严谨负责的原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廉洁自律规定,主动服务,扎实推进,确保按时保质完成整村授信工作。各乡镇工作推进情况逐月进行排名通报,农商行将此项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重要考核内容。

  附件 1:X 镇“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领导小组 附件 2:X 支行“整村授信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村官包村明细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优秀帮扶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市财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德市财农(〔20xx〕53 号),《县财政局县乡村振兴局关于下达县 20xx 年市县(第二批)财政衔接资金的通知》(财农〔20xx〕30 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资金来源 县 20xx 年市县(第二批)财政衔接资金(财农〔20xx〕30 号)。

 二、支持对象、方向及资金安排 (一)支持对象。依据《中共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公布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的通知》(川农领办〔20xx〕53 号)精神,支持县 33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见附件)。

 (二)支持方向。支持 33 个重点乡村振兴帮扶村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车间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三)资金安排。安排市级衔接资金 429 万元,每村 13 万元。

 三、项目要求 (一)时间安排。依据各重点村产业发展实际,各乡镇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并结合入库项目,在 12 月底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并交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发展股备案。原则上要求各乡镇指导重点村在 2022 年 5 月底前完成项目的实施。后期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乡村振兴局将对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开展抽查工作。

 (二)资金使用要求。项目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下达至各重点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重点村应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参照《县市级产业扶持基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细则》《县县级产业扶持基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细则》(脱贫领发〔20xx〕20 号)要求安排使用。该项目资金不得用于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关的支出,包括: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修建楼堂馆所、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偿还债务和垫资等。

 (三)公告公示。项目实施方案形成后,对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受益对象等在乡(镇)政务公开栏、村务公示栏或以广播、手机信息等形式公告公示。项目竣工后 10 日内,对项目完成情况公告公示,实施公告公示相关资料的保留时间应在 30 天以上,各级公告公示内容要注明质询和举报渠道并保管好相关文字、图片、影像等公告公示资料,接受群众监督。

 (四)纪律要求。安排的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资金。对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资金,其行为违反有关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行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项目实施与管理 各重点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在乡镇党委、政府指导下,完成项

 目规划、设计、实施。项目竣工由乡镇验收合格后,将项目资料一式三份分别整理装订成册,同时报送一份至县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股备案。

 关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根据通江县乡村振兴局《关于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的通知》(通乡振(20xx)83 号)精神,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下简称重点帮扶村)工作,增强重点帮扶村内生发展能力,结合我镇实际,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领导小组 为扎实做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工作,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办公室主任及村“两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二、总体目标 我镇棋子顶村是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区覆盖村,钥匙坡村是掉边掉角边缘村。

 (一)20xx 年年底实现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相关帮扶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驻村帮扶力量全面到位,发展规划、乡村产业、稳定就业等工作顺利推进。

 (二)2023 年年底实现目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拓展,乡村主导产业有效培育,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就业扶持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乡村治理能

 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帮扶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2025 年年底实现目标。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农村居民收入达到县域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产村融合,鼓励跨村整合产业发展资源,落实全产业链支持政策。一是支持特色种养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持续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二是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三是支持乡村产业技术服务。落实科技特派员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探索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优化“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加强乡村产业技术服务;四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加工设施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和食品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五是支持乡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乡村现代流通体系,加强农资供应、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服务网点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六是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消费帮扶,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人口、易返

 贫致贫人口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融入产业链利益链,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持续促进稳定就业。抓好就业需求常态化摸排,用好 用工信息平台。一是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落实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就业本领;二是拓宽就业渠道稳岗就业,落实稳岗就业政策,对返乡失业人员及时引导再就业,托底安置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拓宽就近就业渠道,支持建设乡村工厂、乡村车间,发展手工作坊、家庭工场等农户庭院经济,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就业。支持重点帮扶村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中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优先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就业。统筹用好公益岗位,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特别是其中的弱劳力,半劳力,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三是就业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乡土人才、新乡贤创新创业,对有创业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给予创业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

 (三)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深化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巩固清产核资工作成果、成员确认,股份量化基础上,按期完成改革任务;二是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规范建

 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赋予市场主体资格。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善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三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与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集体资产资源,探索股份合作、资源合作、资金入股、租赁经营等模式,以低风险、可持续的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四)巩固提升保障成果。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一是巩固教育保障成果。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扎实做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学会普通话”;二是巩固医疗保障成果。做好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农村特困人员、低保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保资助政策,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三是巩固住房安全保障成果,加强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时解决新发现住房不安全问题。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四是巩固饮水安全保障成果,完善农村供水网络,加强集中供水工程建设;五是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搬迁人口产业就业扶持力度,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巩固社会综合保障成果,落实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关爱和残疾人帮扶服务等政策,对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等低收入人口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帮扶。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

 务方式为困难、高龄、失能老人和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各类困境儿童,以及社会救助家庭中的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等服务。

 (五)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结合村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重点帮扶村规划;二是支持农村道路建设,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 30 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环线)路、乡村旅游路建设力度;三是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因村施策,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四是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农村通信和广电网络深度覆盖,支持电网升级改造、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确需保留的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倾斜支持村卫生室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和设备配备。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建好便民服务室、农村综合服务社等,探索将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治理需要事项办理权限依法延伸到村级代办;五是支持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两个重点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现一村至少一个公厕,到 2025 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到 90%以上,无害化处理达到 70%以上。对村内 600 人以上的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倾斜支持,持续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

 (六)培育文明乡风。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宣传脱贫攻坚精神,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感恩教育和“永远跟党走”群众性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培育文明村、文明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明村、文明户建设活动;三是完善村规民约,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推进移风易俗,完善村规民约,有效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四是创建“百千万”样板村,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支持将重点帮扶村纳入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打造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五是成立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鼓励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人员成立乡村文化志愿服务队,支持村文化能人参加各类竞演大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强化正向激励,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七)加强乡村社会治理。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推广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等模式,不断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三是建设服务站,建设社会工作服务站和志愿服务站,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提升社会治理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四是完善农村法治建设,加强村法治建设,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建好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室。发挥好人民调解员,法律志愿者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全面推进依法治村,深入推进“六无”平安村建设,常态化推进农村扫黑除恶;五是强化村安全治理,加强村交通、消防、公共卫生、地质灾害等领域隐患排查和治理。六是加强信

 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创新治理方式,加大便民服务自助终端、移动端推广运用力度,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镇政府统筹指挥、用好帮扶力量。镇负责组织编制重点帮扶村规划,统筹组织实施,制定推进进度。镇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对接和支持。做好工作指导,确保规范发展方向不偏离,村“两委”对本村工作负总责,研究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精准谋划项目。项目要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发展阶段、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规模适度,坚决杜绝垒大户、造亮点、堆盆景、刷白墙、搞亮化等,避免举债搞建设。

 (三)明确工作责任。村根据重点帮扶主要任务,结合相关政策,明确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指导规划建设规模及实施范围。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 Word 的第一代于 1983 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 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 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 1985 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 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 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 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 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 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 DOS 文本编辑器,如 WordStar 和 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 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 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 Escape-T-S,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 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 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 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XX 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18 —0 2020 年)

 目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XX 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2018 —0 2020 年)

 .......................................................- 2 -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程,焕发乡村发展动力 .....................................................- 3 - (二)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 4 -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 4 - (四)全面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展现乡村崭新面貌 .....................................................- 5 - (五)全面开展基础设施补短工程,促进乡村环境提档 .....................................................- 5 - (六)全面开展富民强村创建工程,实现乡村繁荣和谐 .....................................................- 5 - (七)全面开展基层治理创建工程,夯实乡村组织基础 .......................................................- 6 - (八)全面塑造淳朴文明乡风工程,丰富乡村文明内涵 .....................................................- 6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XX 区作为京州市“三农”工作主战场,为全面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的各项部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区“三农”工作迈向新台阶,打造全国先进 请在这里输入单位/组织名称

 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顺应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期,我区研究出台了《XX 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0 年)》,从“深化改革、产业提升、人居环境、村庄风貌提升、补基础设施短板、富民强村、基层治理、文明乡风”八大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升温提速。

 (一)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工程,焕发乡村发展动力 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增加绿色优质有效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探索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用服务和收益联成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逐步深化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流转集中,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运用“科技+制度”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手段,进一步完善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到2019 年底前实现“三资”管理平台自然村全覆盖; 大力探索“政经分离”改革,开展“政经分离”试点,实行选民资格、职能分离、议决事分离、村委会账目与集体经济组织账目分离、干部人员分离的“五分离”; 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鼓励建立返乡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开设开放式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建立健全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区、镇两级政府在村干部工资负担中的支出比例; 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建立完善农村土地交易管理

 制度及农村土地交易中心,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管理制度。

 (二)全面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工程,增强乡村造血功能 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全力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实施农村实用培养计划; 积极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庄、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农业综合体、农业公园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共享经济在农业农村领域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分别把井岸镇、白蕉镇、XX 镇、乾务镇、莲洲镇打造成创新产业小镇、智产风情小镇、智能智造特色小镇、高端产业小镇及岭南水乡小镇。大力推广运用 PPP 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积极参与特色小镇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通过农村产业发展,聚集人气,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大力开展“三清理”(全面清理村巷道及生产工具、建筑材料乱堆乱放,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草杂物、积存垃圾,全面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漂浮物和障碍物)、“三拆除”(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灯)及“三整治”(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生活污水、整治水体污染)行动,全面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四)全面开展农房风貌提升工程,展现乡村崭新面貌 重视提升规划引领水平,以镇为主体,以自然村为单位,结合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和空间分布,完善村庄规划及村镇规划师下乡制度; 实施农房风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改造和提升现有农房的外立面和建筑风貌,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等问题; 打造“微田园”式美丽乡村,鼓励引导村民以村周围、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庭院内外、水体旁边、村庄周围见缝插针进行绿化美化,施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提升乡村绿化美化水平; 积极推进农村旧村改造,按照一户一宅政策,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旧村改造和整治力度。

 (五)全面开展基础设施补短工程,促进乡村环境提档 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建设,推进农村配电网工程、自然村村道硬化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光纤入户工程、“三线落地”(电力线、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工程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村居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20 年建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让农民群众生活更有获得感。

 (六)全面开展富民强村创建工程,实现乡村繁荣和谐 通过加快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休闲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集体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率,全面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综合帮扶,逐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发展。

 (七)全面开展基层治理创建工程,夯实乡村组织基础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法治建设、德治建设,不断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使基层治理取得新突破。

 (八)全面塑造淳朴文明乡风工程,丰富乡村文明内涵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镇街文化站、村居文化中心设施配套,通过文明村镇创建、选送身边好人事迹、开展最美系列活动、评选 XX 好人、开展基层宣讲及道德模范专题宣传等途径,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实施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9 年乡村振兴在我镇全面实施以来,创建了一批市、县示范村,各村(社区)在乡村振兴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在我镇的落实落细,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紧跟县委、县政府“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和全面深化“二次创业”,突出打好“三大攻坚战”等系列战略部署,切实强化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镇各党组织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二)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围绕优化供给、提质增效、促农增收目标,加强政府支持引导,打造高品质、有市场、能富民的特色产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因地制宜推进。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按照“北工南农”的总体布局,根据各村的经济基础、区位、历史特色等要素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

 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年度任务

 (一)强化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党建+五零”建设,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努力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争取 20XX 年实现 9 个村(社区)完成党建“五零”工作目标。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乡村振兴相关文件政策的学习,做到入心入脑。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五零”建设为目标,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扎实推动基层党组织“五化五星”建设,以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建立“五零”问题清单,确定建设目标,落实党员联户责任制、网格管理责任制,打造可看、可讲、可复制“五零”示范点。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村级运行调研,大力培养后备干部,为换届奠定基础。通过选优送训、搭建平台等举措,打造素质优、业务精、水平高、敢担当的干部队伍。开办“农民课堂”,从农业技能、文明礼仪、传统文化、经营理念、创业经验等方面对农民开展培训,吸收新型职业农民加入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四是促进乡风文明。深化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升

 镇村文明程度;积极落实“七个倡导”和“十个一”的要求,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塑造文明乡风。

 (二)建设示范片区,打造创建样板。20XX 年,全镇要整合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花大力气打造建设好金洲浏阳河片区,梅花大园蒋家-五福金银坝走廊、印山湖片区、阳雀三字墙片区、肖排金甲水库片区、金洲村美丽屋场等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片区。一是市县示范村作为示范片区的建设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谋划、积极争取各项资金,集中力量建设。二是生态环保办要牵头落实示范片垃圾分类减量任务。三是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要牵头落实示范片空心房整治清零,做到示范片“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占道经营”,建设好肖排片区Y243 线拓宽提质、阳雀-五福联络线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牵头将镇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奖补资金全部投入示范片区建设,重点针对美丽屋场进行打造,综合小微水体示范资金,优化示范片区水环境。其他部门相关资金也要向示范区倾斜,集中力量打造,形成带动效应。

 (三)构建校地合作,推动科技强农。充分发挥江背的地域优势和农大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强强联合推动校地合作,助推乡村振兴。一是培训农业人才。协调湖南农大分期对镇村干部进行环境美学、园林设计、农村发展、农业项目、动物科技等内容进行培训,给予一定数量学历提升计划。二是助推农业

 企业发展。盘活镇内农业企业资源,承接农大培训项目。聚焦现代农业品质提升,推动湖南农大同我镇现代农业企业达成战略协议,对现代农业企业规划发展、技术革新、人才培育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盘活既有耕地,提升利用率,充分利用镇内耕地资源优势,为农大农业课题、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提供耕地资源。四是深度研究和推进乡村振兴。农大主导成立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全程参与的乡村振兴的规划指导、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的提炼和发布。选定一到两个示范点(或示范村),提供全方位的智库服务。

 (四)聚焦产业发展,强化示范带动。产业兴则乡村兴。一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经济发展办要牵头盘活镇内闲置资产、土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以商招商、腾笼换鸟引进优势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多方共同努力,提升集体收益。引导村(社区)把资产与资源、资源与市场、市场与服务整合起来,推广“盘活+入股”、“流转+服务”、“筑巢+引凤”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益。鼓励符合条件的村在不违背上级精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探索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模式,落实土地增减挂钩取得城乡建设用地节余指标提升村集体收入,20XX 年集体收入超过 20 万元的村(社区)占比要大于 85%。三是推动农业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拓宽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渠道,加强农业产业链空位的招商,延伸产业

 链,逐步形成流转、生产(种养)、供应、销售、配送完善的产业链。推动湖南望家欢供应链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与种养殖农户有机衔接,发展订单式农业,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和农业效益。四是加强文化挖掘,推动文旅结合。党政办要牵头指导金洲村、肖排村、印山村、江背社区、阳雀新村、特立村、梅花社区等有基础的村集体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田园风貌及山水形胜等资源,融合农事体验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发展乡村旅游。

 (五)美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乡村。强化农村“五治”,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是强化垃圾分类。实现集镇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全覆盖,全年要回收低值可回收物 924 吨,回收有害垃圾 12 吨。二是推动厕所革命。完成年内厕所无害化改造县级下达的工作计划,实现所有厕所改造成卫生厕所。三是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小微水体日常管护,落实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居住区污水管网建设等各项治水任务,保证镇内河湖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四是严格农村房屋治理。加强对空心房和违章建筑巡查监管、整治力度,加快老旧房屋腾退进度,全面完成“一户多宅”、“空心房”和建新未拆旧房屋的清理整治。不断改善生活环境,逐步实现生态优、环境美的目标,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更有品质、更加美好。五是推进移风易俗。发挥基层文化事业宣传引导作用,围绕扶贫帮困、和谐邻里、保护环境、革除陋习、关爱留守、文明办酒等文明新风创作一批新时代文艺作品。鼓励各村开展具有特色的文艺晚会和

 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明需求。推动县级以上文明村创建,确保县级文明村创建率 60%以上。

 (六)关注弱势群体,决胜脱贫攻坚。在精准扶贫收官之年务必决胜脱贫攻坚战役,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目标。保障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落实到位,同时兼顾其他“三类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引导。推动村级产业扶贫发展,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鼓励和吸引龙头企业吸纳困难群众就业,建立扶贫车间,由被动“输血”变主动“造血”。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把作风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扶真贫真扶贫,以更为扎实、更为过硬的工作作风投入到脱贫战役中去。

 (七)强化制度引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巩固完善土地制度。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及纠错工作。积极推广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生产托管、股份合作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所有行政村实现“一村一社”全覆盖。二是完善集体经济制度。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资产折股量化。规范村民建房制度,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服务公司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着重支持工厂化育供苗、深耕深松、施用有机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作物秸秆还田、仓储烘干等农业生产关键且薄

 弱的环节。

 四、工作保障

 (一)组织领导保障。发挥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的核心地位,再次明确领导小组组长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党委副书记、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乡村振兴工作党政领导为副组长,其他所有党政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功能。各相关部门都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核心任务来抓,服从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乡村振兴事务方面的决定,按照职能职责,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政策措施保障。根据乡村振兴年度考核目标,各成员单位要定期向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反馈考核要求落实和进展情况。主动认领乡村振兴相关任务,制定政策措施,推动示范点打造特色、抓出实效、突出亮点。

 (三)宣传引导保障。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级新闻宣传媒介,全面持续深入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丰富实践,形成全社会关注乡村振兴、支持乡村振兴、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通过总结提炼,向社会推荐一批涵盖不同区域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

 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四)考核督查保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纳入对村绩效考核,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入重点督查清单,对成员单位、创建单位实行责任清单督查,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督查落实。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突出教育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引领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共享、公平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聚焦“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围绕打造适应本土特点、富有本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坚持乡村振兴、教育先行,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补齐教育短板,提高教育质量,争当全省乡村教育振兴发展排头兵,发挥好教育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服务和长效支撑作用。

 (二)目标任务

  到 2022 年,乡村教育振兴取得重大突破。

 学校布局科学优化。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校及幼儿园,保障学生就近享有有质量的教育。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提高。满足办学规模的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可配置规范化小学,生源数量不足的可只设置低年级部教学点。

 办学条件标准优良。加快推进“薄改”工作,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完善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扩大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教师队伍专业优秀。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实现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乡村教师结构更加优化。继续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全面落实农村教师正常待遇。完善职称评聘和培养培训政策,向农村学校适当倾斜。

 校园环境文明优美。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整洁美丽、文明平安。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校

 园文化氛围健康向上。

 教育水平优质均衡。全市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基本消除,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形成鲜明教育特色。

 二、重点任务

 (一)统筹加强乡村学校建设,实施好“花园”达标计划

 一是学校布局达标。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0 年)》,合理布局乡村学校、幼儿园。农村留守儿童集中、确有需要的地方应适当设立乡镇寄宿制小学或提供寄宿条件。学校撤并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科学评估、应留必留、先建后撤、积极稳妥”的原则从严掌握,统筹考虑教育教学实际、群众意愿和家庭经济负担,严格履行撤并方案制订、论证、公示等程序,坚决防止因为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困难甚至辍学、失学。做好乡村学校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撤并后的闲置中小学校舍应主要用于发展学前教育。

 (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

 二是办学条件达标。教育投入优先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并根据需要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办学条件保障。实施义务

 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改善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补齐两类学校短板,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科学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容量,满足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住校的实际需求。全面开展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摸底排查,按照《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7〕1 号)文件要求以及“一校一案”原则,清查实验室、专用教室、运动场、图书、教室采光和照明、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等教学设施设备,优化乡村学校服务能力。实施乡村幼儿园建设与提升工程,重点保障好教育教学设备、玩教具以及图书等设施设备,提升乡村幼儿园办园条件。严格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全面落实专职保安员配备、校园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确保校园安全水平达标升级。建立健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制度、校园安全事(案)件案例分析制度等,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化解能力,遏制各类安全事故(案件)发生。

 (市教育体育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公安局负责)

 三是信息化水平达标。改善乡村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 100%,出口带宽达到 100Mbps 以上,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级普及率达到 100%,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加强同步课堂建设及应用,2022 年底实现乡村学校同步课堂全覆盖,通过同步课堂模式开展教学、教研等活动,共享县域内优质教学资源。推进教育资源公共服

 务平台建设,加强县域内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继续开展教师在线学习活动,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对乡村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学习、研讨交流等线上研修进行帮扶指导,提升网络培训质量。举办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素养。(市教育体育局负责)

 四是教学质量达标。加强城乡协作、以城带乡,推行城区学校和乡村学校一体办学、协同发展、综合考评。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采取建立联盟等方式,建立共同发展、资源共享等机制,构建城乡区域性教师发展共同体,发挥城镇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教研机制,丰富区域教研内容,改进区域教研评价办法。健全教研责任区制度,市教研员定点联系乡村学校,每名县教研员包扶 1 所以上乡村学校,带动乡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大力开发和建设适合乡村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整体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实施好“园丁”变身计划

 一是数量变多。实施好乡村教师配备工程,加大乡村教师补充力度,各县(市、区)以农村义务教育学区为单位,全面测算乡村短缺学科教师现状,逐步补齐乡村学校短缺学科教师。

 落实公费师范生培养机制和委托高校培养师范生制度。统筹城乡教师配置,推动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每年不低于应交流数的 10%。新入职教师优先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优先保障偏远乡村学校师资需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确定新入职教师服务乡村学校的范围和年限。要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宿管、食堂、安保、卫生等服务保障人员。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按规定保障乡镇中心幼儿园、符合规定的公办中小学附属幼儿园纳入机构编制管理,按标准核定人员编制,现有编制总量确实无法满足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对乡镇中心幼儿园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参照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确定人员控制总量,及时为乡镇中心幼儿园补充教师。(市教育体育局、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二是素质变高。实施好乡村校长(园长)培养工程,制定校长三年培养计划,采取集中研修、专题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和培训一批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理念先进、治校有方的乡村校长(园长)队伍。各县(市、区)教育部门要选优配强乡村学校校长(园长)队伍,进一步加强校长(园长)后备人才库建设,加大城乡学校校长交流力度。充分保障和落实乡村学校校长(园长)在经费使用、选人用人、教学教研等方面的自主权。实施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两年内将乡村中小学校长轮训一遍。实施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培训支持体系建设,实施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建立农村中小学教

 师校长跟岗研修基地。实施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每个学区设立 1 个特级教师岗位,聘期内享受每月 300 元的特级教师待遇,由县级财政予以保障。(市教育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

 三是待遇变好。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并向艰苦偏远乡镇教师倾斜,加大乡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增强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支持县域内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落实支教教师乡镇工作补贴、交通补助等政策。依托社会公益组织,设立乡村教师关爱基金,资助乡村特困教师。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健全完善面向乡镇乡村的基层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各级各类培训中乡村教师要单设比例。在表彰奖励方面对乡村教师给予倾斜。(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三)全面保障乡村学生权利,实施好“幼苗”养护计划

 一是养护特殊“幼苗”。实施特殊儿童少年关爱服务计划,完善控辍保学部门联动机制,重点保障农村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加强特殊群体教育关爱服务,建成一批特殊群体关爱学校,学生食宿和学校运行经费给予优先支持;支持接收 5 名及以上残疾儿童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建立随班就读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

 加大建设力度,2022 年底前实现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室全覆盖。(市教育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残联负责)

 二是家校协同“育苗”。实施好家校协同共育计划,发挥学校作为乡村文化中心的重要功能,积极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备条件的学校要面向村民开放教育教学设施,传播科学知识、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教育孩子,带动家庭,影响社会,通过良好校风,引领树立良好家风民风。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落实家校(园)共育乡村学校种子教师万人培育计划,组织开展全员家访,教育、帮助家长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增强家庭教育本领。(市教育体育局、市妇联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保障人员到位完善领导机制,强化责任担当。

 各县(市、区)要把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办好乡村学校、幼儿园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相关部门年度任务,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工作协同推进,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要强化主体责任和主要

 负责人第一责任,成立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重大政策,审议重大工程,确定重大计划,推进重大行动。各相关单位、学校选拔一批政治素养硬、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专责对接乡村教育振兴事宜,对做出实绩的优先提拔评聘,确保职责到人、工作到位。

 (二)保障资金到位严格落实县级政府财政投入主体责任,坚持财政投入向薄弱地区、乡村学校、弱势群体倾斜。

 加大对中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农村不足 100 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 100 人核定公用经费;对农村超过 100 人不足 200 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 200 人核定公用经费。乡村学校、幼儿园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严格落实乡村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补助经费标准。

 (三)保障督导到位健全督导考核评价机制。

 将乡村教育振兴实施成效纳入县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将乡村学校纳入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督查评价范围,并加大对乡村学校的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力度。根据行政区域内学校布局和规模等情况,原则上按 1 人负责 5所左右中小学、幼儿园的标准配齐配强责任督学,积极履行督

 学职责,落实常态督导,督促中小学、幼儿园规范办学行为。

 (四)保障服务到位一是协调给力。

 协调各部门按照职责,对乡村教育振兴在人员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协调社会各方,调动退休名师、志愿者等有效资源和社会力量,开展乡村学校志愿服务。通过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合力,确保中央和省、市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二是宣传得力。强化组织动员,广泛宣传解读乡村教育振兴战略规划和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典型示范引领,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教育振兴先进经验、先进做法,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树立鲜明导向,推动乡村教育振兴有样可依、有序进行。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相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相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 (

 2 2 月 月 0 20 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相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中发〔 〕1 号)精神,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本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处理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根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方法,切实抓好农村基础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紧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进农业全方面升级、农村全方面进步、农民全方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关键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础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升,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深入缩小;富美乡村建设全方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方面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完善。

  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升,相对贫困深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镇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实现,城镇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愈加完善;乡风文明达成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愈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础实现。

  到 2050 年,乡村全方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方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方面建成。

  二、加紧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紧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紧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 10 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 个企业品牌和 200 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紧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紧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效区、关键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关键工程建设,加紧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

 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经过多个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紧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 2020 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努力争取每个县建成 1 个电商产业园、培育 1 个以上电商小镇、10 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标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紧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结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 2020 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成 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升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 10 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 2020 年完成正确灭荒 200 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改。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 3 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 2020 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成 100%。全方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换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关键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足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址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 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 1 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连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方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微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方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经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正确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主动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础单元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

 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升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题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正确脱贫攻坚战。实施正确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正确帮扶。连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域资金项目、金融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效。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域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将 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处理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题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个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经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个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经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路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取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镇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形成工农互促、城镇互补、全方面融合、共同繁荣新型城镇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进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和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和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努力争取 3 年内推进 100 万市民下乡、吸引 10 万能人回乡、引进 1 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优异县市给奖补支持。

  11.推进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方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 3 年每十二个月建成 1 万公里农村路,推进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管养机制。加紧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和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连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努力争取到 2020 年处理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准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紧农村地域宽带网络和 4G 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镇一体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方面改善微弱学校基础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每个村建成 1 所幼稚园。落实省级统筹农村义务教育老师补充机制,加强城镇老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老师队伍结构。完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升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城镇居民基础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镇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镇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居民基础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订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方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关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激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激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关键,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方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方面完成房地一体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全部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全部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方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组员身份确定,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领导关键作用,预防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紧建立全省统一联网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紧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赔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革等。推进实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六、强化乡村振兴组织领...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 FS 镇资源禀赋,坚持党建引领,定位“城乡融合+三产带动”发展模式,分类推进苏区村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管柄村走“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快推进 FS 镇乡村振兴。

 二、重点任务

 1.“红色领航+绿色发展”模式。提出打响苏区村红色文化品牌,走“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子,充分挖掘苏区村山面区革命遗址丰富的优势,打造连罗革命“井冈山”——山面区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山面区革命武装根据地纪念馆,将邓子恢、陶铸、曾志、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苏区村的故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苏区村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挖掘展现出来,使之成为我县乃至全市著名的红色文化阵地。同时,结合做好苏区水库水源保护文章,合理利用万亩生态林资源,同步发展红色旅游,实现绿色发展。将党建引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实行“党支部+教育基地”,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宣讲苏区革命红色故事,扩大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 实行“党支部+红色旅游+农户”,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2.“产业引领+生态宜居”模式。管柄村定位“产业引领、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模式,管柄村打造民宿休闲度假区,发展城郊型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发挥地处城区南大门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物流业,建设管柄物流快递电商园区,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发展。

 三、工作措施

 1.产业振兴方面。以建设商贸旺镇为目标,以“三产”融合为抓手,致力乡村产业振兴。一产主要有效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业教育园; 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促进胜鑫水产养殖项目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做大做强。二产主要实施传统产业技改,建成罗源湾牌肉松精深加工改扩建项目,追随者罗源湾建材一期项目投入运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三产着力提升发展旅游业,主要建设苏区村红色文

 化教育基地和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苏区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重点打造“两条线”,一条线是打造苏区山面区革命红色之路,串联起山面区各个革命遗址,全长约 15 公里; 另一条线是打造姆龙谷-安井头全长 1 公里布局 10-15 家休闲农家一条街。管柄村民宿休闲度假区重点提升松泽园休闲旅游项目; 利用古厝群发展特色民宿项目; 发展城郊认种体验休闲项目。方厝村积极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客商投资建设康养小镇。其他村、社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引进金融、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项目,促进第三产业做大做强。

 2.生态振兴方面。深入实施“一革命五行动”,开展全民绿化行动,统筹抓好城区公园改造提升和维护管理; 加快南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消除城区黑臭水体; 加强对美城公司常态化保洁工作监督考评,推进垃圾分类管理,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城区 7 座公厕; 完成高速、高铁沿线环境整治。

 3.文化振兴方面。巩固和拓展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开展创建 2018-2020 年度省市级文明村镇、社区工作; 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升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抓好圣水寺宋代十八罗汉石造像、林可彝故居、城关城隍庙等保护修缮和利用; 保护传承好乡村传统文化,运用好乡土元素;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活动,纠正不良习气、树立清风正气。

 4.人才振兴方面。加强新一届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素质能力; 有效加强和使用好科技特派员、农技人员,做好农业生产服务; 充分发挥“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一懂两会”社区工作者作用,规范村和社区各类协管员使用管理; 鼓励大学生、退伍军人、企业家及乡贤、能人返乡投身乡村振兴,扶持培养农

 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助力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要着力提振镇村干部精气神,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5.组织振兴方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开展星级党支部评比,推动支部争先晋位。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建立党组织,推进“红色业委会”建设。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成立社区党建联盟,每个月联合驻区单位开展至少一次共驻共建活动,共同促进社区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发展,探索创新“互联网+党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9 年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 5 万元以下“薄弱村”,当好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排头兵。深入实施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提质增效工程,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巡查制度,加强对未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推进“两新”组织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

 四、保障机制

 1.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全体班子成员和镇直有关单位、村(社区)主干为成员,下设乡村振兴办,抽调精干人员负责。试点村成立由挂村领导为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试点村工作的领导、指导、督导。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充分发挥村、社区“两委”作用,落实领导责任、执行责任、推动责任和落实责任,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有序开展。

 2.项目清单机制。实行“五个振兴”工作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完成时限,以强大的组织力确保工作任务完成。

 3. 内联外引机制。切实加强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业务培训,组织对村、社区深入分析调研,分类策划谋划乡村振兴思路。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强大合力。积极组织外出考察,以他山之石增长见识,汲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结合实际有效吸收借鉴。

 4.政策激励机制。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一系列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乡村振兴各类政策学习、梳理和宣传,鼓励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扶持。建立扶持奖励机制,不搞平均分配,实行乡村振兴项目评审奖补制度,向勇于作为、善于作为的村、社区倾斜,建立科学的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形成比学

 赶超的良好局面。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XXXX 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指导,全面贯彻和自治区“三农”工作部署和要求,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聚焦优质粮食、奶产业、肉牛肉羊、瓜菜制种、葡萄枸杞、绿色食品等重点特色产业,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到 2025 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 万吨以上,重点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瓜菜制种、葡萄枸杞、绿色食品等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明显提升。

 二、厚植乡村产业发展新优势 (三)做稳优质粮食产业。坚守粮食安全责任,加快品种优化更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总产,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盐碱地改良工程,持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培育壮大粮食合作社、家庭农场、综合服务站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实体,支持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水平。提升粮食品质,加快培育强筋小麦、鲜食玉米等“优质专用粮食”和有机富硒大米、富硒面粉等“功能粮食”,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到 2025 年,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 106 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 50 万吨以上,将 XXXX 建成自治区优质粮食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水务局、自然资源局、三县区。以下均需县区落实,不再列出)

 (四)做强奶产业。坚持种养加一体化发展,集中打造优质奶源基地。扩规模增产量,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着力打造河东现代奶业示范区,巩固发展河西奶牛养殖提升区。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推进智慧牧场建设,实现奶牛养殖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坚持“引、育、繁、推”相结合,鼓励奶牛养殖企业进口良种荷斯坦母牛,大力推广优质性控冻精、性控胚胎等

 繁育技术,提升自繁扩群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伊利、蒙牛、君乐宝等乳业 20 强企业,建设乳品加工基地。发展优质饲草种植,发挥“粮改饲”项目支撑作用,主推全株青贮玉米,因地制宜扩大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支撑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到 2025 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 20万头,年鲜奶总产量达到 110 万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工信局、科技局)

 (五)做优肉牛肉羊产业。坚持自繁自育和周转育肥相结合,着力扩群增量、延长产业链、提升质量效益,把肉牛肉羊产业打造成为富民产业。加快优质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50·300”经营模式(养殖 50 头以上肉牛和300 只以上肉羊),实现小群多户、专业大户、规模养殖场同步发展,着力提高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能力。加大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力度,集成示范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良种繁育、高效育肥、全混合日粮饲养、信息化管理等先进技术,着力提升养殖水平。加快推进宝丰羊产业小镇建设,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加工能力、拓展营销渠道、培育企业品牌,建立联农带农助农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 2025 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 20 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 200 万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科技局)

 (六)做特瓜菜及制种产业。坚持设施与露地并重、产

 加销一体化发展,推进供港菜、沙漠瓜菜、越夏番茄、设施瓜菜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加大瓜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等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主导产品持续供应能力。加快发展瓜菜制种产业,建设一批蔬菜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区,逐步提升制种产业科技水平。扩大茄果类蔬菜和杂交制种面积,压减叶菜、架豆等常规制种面积,降低常规制种占比,提升制种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 2025 年,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 25 万亩、制种面积达到 20 万亩,将我市建成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科技局)

 (七)做靓葡萄酒产业。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品牌发展,放大产区优势,提升品牌价值,培育精品酒庄,全力打造宁夏北翼优质葡萄种植、酿造、文化旅游经济带。高标准建设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开发利用贺兰山东麓山坡地,建设优质酿酒葡萄种植、加工基地。改变提升低产低效酿酒葡萄园,进一步提高酿酒葡萄产量和品质。积极引进马瑟兰、西拉等优质新品种,大力推广露地越冬葡萄种植新技术。下功夫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投资建设特色、精品酒庄。推动葡萄酒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整合葡萄酒酒庄、乡村旅游景点、贺兰山旅游资源,打造“山水相依、乡美村韵”为主题的葡萄酒+乡村旅游精

 品路线。到 2025 年,全市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 3.52 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 2000 吨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水务局、文旅广电局、市场监管局)

 (八)做精枸杞产业。实施基地稳杞、科技兴杞、龙头强杞、文化活杞工程,推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枸杞生产基地,开发利用盐碱地,推广示范枸杞新品种和标准化种植技术,加快建设富硒枸杞基地。培育枸杞产业经营主体,发展公司+合作社+枸杞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宁夏枸杞”“惠农枸杞”区域公用品牌,推进枸杞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枸杞特色村镇和示范园区,建设枸杞体验店、文化馆、枸杞园直播展示等新业态、新产品,推进枸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到 2025 年,全市确保新增枸杞种植面积 3.2 亩。(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林草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广电局)

 (九)做大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绿色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建设绿色农产品标准化集成示范基地、自治区全域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培育加工主体,以粮油、畜禽肉、瓜菜、葡萄酒等绿色食品加工为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变升级,开发高端产品。加快绿色食品专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和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 XXXX 自治区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拓展市场流通,大力培育

 供应链企业,完善仓储保鲜流通基础设施,支持企业创建外销窗口、发展电子商务,推动绿色食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到 2025 年,全市绿色食品业总产值达到 150 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 75%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科技局)

 (十)做活乡村旅游业。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计划,重点提升惠农大地天香景区、大武口龙泉村、黄渠桥美食小镇等特色旅游村镇、美丽休闲乡村,着力培育一批美丽精品农庄、葡萄酒庄、乡村民宿和康养基地,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支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剪纸、砖雕、刺绣等非遗产品转化利用,打造一批旅游必购、易购、便携、特色的“伴手礼”。到 2025 年,培育五星级休闲农庄 6 家,4A 级旅游景区 3 个,乡村游客接待量达到300 万人次。(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文旅广电局)

 (十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立足 XXXX 资源禀赋,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让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着力打造以平罗县红崖子乡、高仁乡为重点的河东现代奶业示范区,以平罗县宝丰镇、灵沙乡和惠农区礼和乡等民族乡(镇)为重点的优质肉牛肉羊养殖基地,沿 109 国道两侧蔬菜产业带和河东沙漠瓜菜基地,以平罗县头闸、黄渠桥、高

 庄、渠口、陶乐等乡(镇)为核心的制种产业基地,以燕窝池村、外西河村、东永固村、上宝闸村为核心的优质枸杞产业示范区,沿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产业带,以惠农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平罗县轻工园区、绿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园区、通伏大米加工园和大武口区轻工园区为重点的自治区级绿色食品产业先行区。(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三、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二)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加大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设施力度,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积极推进“智慧农机”与“智慧农业”融合发展。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推动科技合作交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施农科教、产学研融通创新工程,积极引进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制定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推动园区、企业和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盐地农业”“富硒农业”“绿色食品”加工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

 (十三)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制定特色产业地方标准,构建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平台建设推广和试点示范,支持新型经营主

 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和产地检测,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和“黑名单”制度。到 2025 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 98%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 80%。(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十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防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实施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和打捆收储加工项目,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建立农用残膜回收再利用机制,积极开展地膜替代、减量使用和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提标改变力度,全面推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 2025 年,残膜回收率达到 80%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 9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98%。(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

 (十五)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以地理标志为重点的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大力培育一批质量好、叫得响、影响大的农产品品牌。充分挖掘我市富硒资源优势,持续培育“珍硒 XXXX”区域公用品牌,加快

 培育富硒农产品品牌,创建“富硒农业示范基地”。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打造自主品牌,积极培育壮大“惠农枸杞”“平罗沙漠西瓜”等地理标志品牌,“沙湖雪面粉”“塞上春蔬菜”“昊帅大米”等产品品牌。加大品牌线上线下推广和营销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力。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借助“国际农交会”“宁夏种业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加大农产品对外推介、展销和外销窗口建设力度。(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新融合 (十六)发展多种融合业态。构建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加工园区集中,因地制宜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农超直供、连锁经营、统配送等现代营销模式,推动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建设一批田头市场和外销窗口。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为小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提升大数据服务“三农”的水平,着力推进农村电商全域化发展,支持农村电商在大型电商平台建设“地方特产馆”“特色产品专区”,大力发展线上营销、直播带货等现代营销平台。(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

 (十七)培育多元融合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改变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支持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种养业,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实施农业服务组织培育行动,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企融合共赢模式,带动农民参与融合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委、财政局、工信局、商务局)

 五、汇聚乡村产业发展新合力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级领导同志包抓乡村产业振兴、重点产业发展工作责任机制,形成主要领导统筹、包抓领导牵头、责任部门主管、县区委主干、相关部门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抓乡村产业振兴的推进机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

 (十九)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积极探索按市场化方式设...

精品—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乡村振兴整村推进项目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 (8 2018 年 年 2 2 月 月 0 20 日)

  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 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的方式,切实抓好农村的基本产业、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建设农业强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富美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富美乡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二、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坚持质量强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1.实施质量强农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农业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实施荆楚农优品工程。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着力打造 10 个荆楚农优品区域公共品牌、50 个企业品牌和 200 个产品品牌。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建设双低油菜生产保护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精品果园、生态茶园、放心菜园、道地药园和现代烟草基地。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发展绿色生态健

 康养殖。推广按户连片耕种、稻田综合种养等模式。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管体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强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

  2.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利“补短板”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发展。加强农林水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做好“三农”气象保障服务。

  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发农业多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农村电商工程,到 2020 年底实现快递物流、村级电商服务站点村村全覆盖,力争每个县建成 1 个电商产业园、培育 1 个以上电商小镇、10 个电商特色村,全省农村电商销售额过千亿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支持供销、邮政、快递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4.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施农业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到 2020 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围绕优质农产品,提高种业创新和保障能力,培育 10 个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创新基地。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健全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三、着力建设富美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环境,重塑乡村文明,完善乡村治理,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5.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实施荆楚富美乡村建设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乡村生态系统保护。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到 2020 年完成精准灭荒 200 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并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 3 年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推进“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到 2020 年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到 100%。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格环境监察,落实县乡两级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6.繁荣农村文化。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兴盛工程。充分挖掘荆楚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古树、民俗、农业遗迹等遗产。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每个乡镇建设1 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建设 1 个文化活动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

 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陈规陋习。

  7.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施“红色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发挥村级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作用,方便农民群众办事。探索村“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治理模式。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继续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理确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建设平安乡村,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打击力度。大力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

  8.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工程,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金融的支持力度。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造血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将 2018 年作为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集中力量解决突出作风问题。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落实召回制度。

  9.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促进三年行动计划和农家乐创业扶持项目。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大力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参与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途径,让农民广泛参与其中获得更多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10.大力实施“三乡”工程。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引导“三乡”主体与村集体、农民开展股份、租赁、流转等合作发展,兼顾各方利益,保护农民权益。打好“政策牌”“政治牌”“亲情牌”“特色牌”,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力争 3 年内推动 100 万市民下乡、吸引 10 万能人回乡、引进 1 万个企业兴乡。省级筹措资金,对“三乡”工程建设先进县市给予奖补支持。

 11.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 3 年每年建成 1 万公里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探索自然村、组公路的管养机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实施“气化乡镇”工程。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力争到 2020 年解决全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 4G网络覆盖步伐,开发适应“三农”特色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12.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到 2020 年每个村建成 1 所幼儿园。落实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交流,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乡村医生培养,提高服务水平。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政策。支持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依法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并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13.引导人才支持乡村振兴。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制定在大专院校为乡镇农技机构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鼓励大学生到乡村和企业实习实训。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

 五、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推进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14.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的政策。建立完善全省农村承包地信息应用平台。全面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完善承包权有偿退出和经营权抵押担保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15.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落实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

 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政策。

  16.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集体成员身份确认,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将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持有或参与经营分红。加快建立全省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

  17.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农垦改...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