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全文)

时间:2022-08-03 12: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全文),供大家参考。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全文)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们割裂开来。

  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 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图 1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实施策略的探究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说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评价者的教学观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呢?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近年来,有人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思品”、“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一节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本课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这是一种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生活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 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来扮演爸爸妈妈

 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后评,评了再演。在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在教学《心中的 110》这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我是让同意跟陌生人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后,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知道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

 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 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三、课堂实践,知行结合

  (一)创设生动情境,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情境教学”因其能够充分地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而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可以说,情境的创设,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明。总而言之,创设贴近学生心理、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情境,不仅应具备艺术性,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就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言,如在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家人的爱》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课堂情境的创设 :如播放一些有关母爱的视频,通过音频设备循环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和《我的老父亲》,其作用在于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更快更高质量地进入课堂情境。在初步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可以请一两位学生来讲述他们对于父爱和母爱的认识。开门见山是最简单也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说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但在你们还没有形成记忆的时候就学会了哭泣,第一位耐心地哄你止住眼泪并且用温暖陪伴你成长的人,就是你们的父亲和母亲,是他们用伟大的爱培养了今天的你们。今天你们有没有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说的话?

 那我们就开始走进今天的课堂。”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得到极大限度的激发,以父爱母爱相关的画面来渲染情境,不仅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也让课堂变得更加温馨而饱含深情,符合学生年龄的情境创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广泛的共鸣。

  (二)由浅入深地引导,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效果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注重“以学定教”,即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明晰,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由浅入深,做到以简单入手,让学生能够层层递进地了解所学习的内容,从而能够切身体会其中的道理。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中的合作》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合作的作用。在一次教学过程中,笔者举例蚂蚁搬家的故事,引导学生明白蚂蚁为什么能够搬动那么重的物体,然后让学生理解人多力量大,合作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来一起努力。然后笔者进一步地增加故事深度,采取进一步的引导 :倘若不同的蚂蚁都在努力,但是一些蚂蚁想走大马路,一些蚂蚁想走小路,那它们能搬动东西吗?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理解,合作不仅需要人力,更需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体验

 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除了“以学定教”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还应当体现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就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思路,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形成全员参与的机制,并且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例如,在进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讨论环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先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再请小组代表来进行讨论,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且能够让学生在充足的表达空间中获得足够的课堂体验。

  四、换位体验,内化认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取换位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法律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例如在《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组名为“你能为他们想一想吗?”的漫画。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只为了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最亲的人,自己的态度又会怎样呢?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呢?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倡导“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直观的、开放的、灵活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大量脑动、口动、手动、脚动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2020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教学开展策略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也对,我国的教育带来了创新优化。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下坚实学习基础的关键时期, 如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小学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学生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质,是每一个道德与法治教师值得重视的事情。因此,本文就将分析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引 言:我国作为礼仪之国,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以及法治理念的教学非常重视,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积累,人格以及思想道德品质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尤为重要,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互联网技术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呈现方式的趣味性,实时交流的便捷性,教学的方式变的更加的多样化, 可以将课堂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将现代互联网进行恰当的应用,可以开展家校合作教学,使家校合作的工作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下文就将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方式,希望能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点参考建议。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 1. 利用互联网络技术,构建道德法治教学环境 面对现代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该项技术带给教学方面的冲击与改变,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学习各种新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中,开展现代化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将互联网络技术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之中,让课堂教学的价值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的发展。比如说,在教学中教师将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恰当的应用,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好。教师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或者课堂活动环节,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也可以使用互联网络技术在网络之中去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德育教育方面的故事,然后在每一节课程之中给学生讲述一个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之中,让学生观看各种短视频,能够增加课堂的 1

 2020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趣味性,让学生愉快的获取到课堂知识。各种有趣的道德小故事,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到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对于现代人才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仅仅是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同时还需要拥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 在学校方面就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手段进行调整,引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打造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社会情绪学习教室。让学生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可以进入到该教室进行学习与研究,感受其中的道德教学氛围。还可以,在内部设立起学生专门的网络体验区域,让学生对各种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恰当的利用。还可以设立起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图书角与讨论区,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关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进一步丰富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让教师能够使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开展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针对全校的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行为控制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心理测评以及发展评估。从而建立起系统的情绪管理数据库,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从中获取到自己班级中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恰当的引导,促进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二、利用互联网,开发主题微课程 1. 利用互联网络技术,将实时政治引入课堂

 学校是整个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除了要掌握各种理论知识以外,同时也需要与社会实际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之中的能力。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将社会中的各种实时政治事件引入到具体的教学之中。通过社会中以及生活中的事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将每个时期较为重要的事件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教学。对社会中的实时政治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及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挖掘,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对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教学,最近发展较为严

 2

 2020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重的新型冠病毒疫情事件,教师就可以引入到课堂之中,对该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将该事件中的一些思想以及英雄人物的行为进行提炼,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教学价值,就能够融入到课堂之中,发挥实时事件的教育作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事件,可以开展主题微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疫情事件进行正确的看待,逐步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通过各种疫情期间所诞生的各种社会英雄, 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2. 利用互联网络技术,鼓励学生了解社会动态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需要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建设的目标,结合课堂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开展有序的教学,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 2020 年的疫情期间就已经开始, 大范围的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开展线上教学。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比如说,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程讲述完成之后,就需要将该堂课程的中心思想点明,然后让学生在课后去进行相关的学习,通过互联网络技术了解到社会中的各种与该堂课程的中思想相符合的故事以及各种理念。让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到大量的学习资源,然后进行整理,在下一次课程开始的时候,让学生将自己通过网络所获取到的相关资料进行讲述,将各种各样的故事以及相关的理念在课堂之中传达给其他的同学。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与锻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拓展自身的视野。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生动,将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思想逐步地深入到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三、利用互联网,助力实践活动展开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需要进行理论方面的知识以及道理的讲述,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作用与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以及实际中去体验以及感悟。以往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讲述,教学的重点在课堂知识。为了让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的展现出价值,需要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比如说,教师在给小学阶段的学生讲述了

 3

 2020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等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在家尊敬师长,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就让学生自己回家做相关的劳动,并没有进行监督,获取相关的反馈。但是结合互联网络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做家务劳动的过程之中,使用手机等设备将学生的行为录制下来,发送给教师进行观看。这样教师就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监督,获取到学生的学习以及实践状况。逐步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之中查阅相关的实践活动信息,了解到在当地所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进行筛选之后,可以挑选出适合小学阶段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一些志愿者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参与到其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影响,逐步地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利用互联网,助力家校合作共育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已经拥有了智能手机。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平台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发送各种各样的文字以及图片视频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因此,在进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家校沟通与互动。通过与家长之间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让德育教育的范围变得更加的广阔。比如说,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建道德与法治教育学习端。让家长参与到其中,共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监督与沟通。利用现代互联网络信息技术, 能够有效的促进家校合作育人。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状况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将学生在家庭里面的表现状况及时的反应到教师。这样就能够保障教师与家长都能够获取到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从而合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家长面临教育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给家长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教育理念,要“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新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转变专业发展理念与方式,筑牢价值引领阵地,不断探索创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践形式。通过互联网新技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结合在一起,让老师易教学,学生爱学习,家长能参与,解决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痛点问题,让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让 4

 2020 年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优秀品德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沈斌,李书芹 : 大数据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 [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7(01):154-155. [2]

 程维 : 互联网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影响与实践研究 [J]. 河南师范大

 学,2018(04):153-154. [3]

 姜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2018(02):183-184. [4] 顾运芝 : 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选择 [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

 2019(1):143-144. [5]

 任建东,邓丽敏:新媒体接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 2018(5):157-158. [6]

 邹建军,梁锐基:用好网络双刃剑,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J].基础教育研究, 2018(13):128-129. [7] 覃川,李海霞,戚天雷 : 媒介素养与媒介德育创新——大中学生如何应对色情与暴力信息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e

 5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在整合;课程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容”说明

 本课程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容”中四个方面的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们割裂开来。

  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 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图 1 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环节示意图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高效性的策略 电化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越来越多的电化教育媒体被用于学校的教学、教育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现在已经形成了适应学生学习心理,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

 结合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特点,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谈谈以下几条策略: 一、有效挖掘——在情境中感知 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流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这时教师再巧妙设计情境,将学习问题、学习内容、技能等设计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十课《吃饭有讲究》一课,第一课时的活动主题是《干干净净吃饭好》,这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洗手,注意吃饭的卫生习惯。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平时是怎样洗手的。可是怎样洗手才正确、卫生呢?课堂上播放正确洗手的视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呈现给学生六步洗手法,让学生仔细看,看完以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洗一洗,尝试正确的洗手方法。洗手技能属于程序性技能,就像游泳、开车,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可以形成记忆。通过洗手活动,让学生懂得生活的细节也是有学问和讲究的。

 例如第十三课《美丽的冬天》一课,是利用大自然的美,培养儿童观察和感 受、适应环境的能力。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 既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也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播 放一段小朋友在雪地中打雪仗玩耍的情景,让学生说说视频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看了他们打雪仗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交流,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引导

 学生从“冬天在哪里”这个话题出发去寻找、发现冬天的特征,让学生从身边展开观察、探索,感受冬天与其它季节的不同。

 二、创设活动——在体验中内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要多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感受,当我们尝试把生活中的情景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六课《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引导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号令意识到一天之中有早读、大课间、眼保健操、升旗仪式……发现学校的生活规律, 并能够主动按照规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播放学校生活中常见的上、下课铃声,升旗仪式中的乐曲声,眼保健操、课间操的口令声,安全疏散、紧急避险的警铃声……等,让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了解校园生活的一般规则,熟悉和了解学校生活中各种铃声的含义和要求,以及基本的行为规则,主动地适应学校生活。从小树立公共生活所需要的规则与法律意识。同时,本课也为学习本单元后两课《课间十分钟》与《上课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讨论交流——在辨析中升华 小组学习是高效课堂上最基本的学习形式,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课《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是让学生了解身边多样的公共空间,提高公共意识,能够在公共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为,展示良好形象。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如高速路上从车内抛物、在消防通道上停车、在人行道上摆摊、在公园里大声喧哗、上公交车不排队等,让学生说说这些不当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你认为应该怎样做?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知道,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随意占有或浪费公共资源,毁坏公共设施,这些行为侵犯了他人合法的公共权益,严重的还会触犯法律。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看到过

 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要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四、亲近社会——在实践中拓展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要让学生能主动的去亲近社会,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心理学家认为,亲社会的行为绝非与生俱来,而是一种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来的,儿童亲社会的行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多而增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的特性,把握教学场所、教育时机,对少年儿童进行亲社会行为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培养亲社会的高尚行为。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一课,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科 学精神的首要维度是探索和求真,科学的首要任务是让人类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科学精神,才能不盲目权威,不迷信教条,追求 真理,坚持真理,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在课堂上播放几位科学家的简介,让学生感知科学家的伟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播放蒸汽机应用的视频,特别直观的了解,特别生动形象。这些精彩视频的播放,在亲近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懂得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世界。人们要善用科技,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让学生从小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既帮助我们将梦想变成现实, 让世界更美好。

 总之,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上合理、科学地使用电教器材设备进行教学,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使用,提升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摘 要】近年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备受社会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可以正确指引学生,又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错误行为的出现。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68-01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巩固小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增强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的有效途径。基于实践角度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如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极大地制约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

  教育理念较为传统主要展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系列内容,教师往往采取的都是浅层简单灌输式,根本未能综合考虑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该种教学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非常容易对小学生造成错误引导,导致小学生很难灵活深入地考虑问题,更别说是更好地规范自身行为、日后学习了;其二是纵观实际,我们发现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具体

 教学时完全依据自身过去的教学经验,根本不关心、不重视新发布的教育理念,导致教学内部存在很大隐患,時间长了,潜藏的隐患就会集中爆发,无疑给完全解决增加了许多难度。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时,师生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在日常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普遍都是被动地接受者,往往都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长此以往,小学生就会越来越讨厌道德与法治课,甚至完全丧失正确的思维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二是有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和学生互动时比较机械,生硬,毫无灵活性,根本没有更好地烘托、活跃课堂气氛,如此,怎能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二、如何高效地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1.注重生动课堂教学的构建。

 2.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

  众所周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推动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发展,从多个层面帮助小学生,帮助他们巩固自身的认知体系,引导他们在进步时不断减少错误想法、极端行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如此,才能拓宽小学生的思路,促进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让小学生表现地更加优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多学科渗透教学时切忌盲目随意,而是必须找准渗透点,说白了就是找到从哪个地方渗透,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具体渗透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渗透,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出开放化、多学科化的教学环境,帮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道德,从而树立小学生全面的道德观。

 3.加强生活实践课程。

  在新时代下,我们发现小学生的成长速度非常快,而有效利用生活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锻炼小学生,还能扩大小学生的视野,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如:有些小学生比较调皮捣蛋,他们有时做的一些恶作剧,虽然没有严重伤害到其他同学,但是却极易演变为不良行为,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游手好闲之人、不良分子等等,引导小学生与之对比、分析,目的是让小学生从思想上有效控制自身的不良习惯。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认真观察、充分熟悉自己的上学路线,让他们了解上学路上明显的标志物,或者是拍摄学生生活中上学路上的场景,把关爱学生的人和学生一起拍照,把这些生活化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或者是出示资料故事:小学生上学途中安全事故的报道,或者是出示违反交通规则的图片,让小学生自选图片中的一个图景,演一演,让小学生关注到上学路上的安全问题,明确知道上学路上要遵守规则才能更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需要注意的是应该基于小学生心理承受范围内,多多利用生活实践课程,如此,才能引发小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深入意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并更好地约束自己。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导者,教师必须从内心里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深入分析,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树立小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推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风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132-133.

  [2]张吉.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教学方法——浅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学苑教育,2018.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一、综合认定

  本期我校各年级利用学期初制定的评价发案,结合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本学期组织的各学科、个班级的“过程性和综合性”评价展示交流活动,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坚持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总体来说,我校的品德学科学生学业质量良好。通过反思、总结,二、四年级学生表现得尤为突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主梳理一个学期内的学习成果,个人优秀作业展、小组讨论各自的感悟等),虽然少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明确,但在这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班集体中,老师课堂上足够关注到这些学生,相信这些少数学生会受到一些影响,尽可能多地从每节课中学到一些知识。

  当然,有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评价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就要继续努力,及时调整适合学生整体发展的评价方案,使学生会学、乐学。

  二、问题认定

  1.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中收集资料,积累知识量太少。

  2.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但是由于品德实行等级评分,不计入总分,所以还有学生都不重视该学科,把精力用在所谓的“主科”上。

  3.自主评价年级中有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充分参与到这种学习方式中。

  三、原因分析

 1.学生的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2.学生对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平时上课听讲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表达能力这方面有一定欠缺,也有同学干脆不答。

  四、教育决策

  1.在今后的教学开展中,还要继续调整评价方案,考虑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2.激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态度。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掌握预定的教学内容,才算是一节好课。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层次性,不要盲目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则应适当增加活动的难度,这样才能学生激发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行动落实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下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加大对体育学科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和家长从思想上认识到品德与生活(社会)不但是一门主课,而且还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2.加强同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前准备作业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

  3.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指导学生自己总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积累本上,并及时复习。

  4.把握课堂 40 分钟,提高教学质量,继续学习先进的教学和训练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一、试题的难易程度分析:

  本套试题内容丰富,侧重对生活知识的考查,同时也充

  分考查了学生课本知识指导生活的能力,题目所占比例搭配

  侧重于安全,试题比较有深度,出题很有水平。

  本套试题注重了培养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理解生活的能

  力,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与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事件、安全

  常识是非判断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现实生活,重视道德与法

  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答题情况:

  成绩:试卷既考查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掌握情况,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又有实践能力的考察,学生能在 60 分钟内答完并检查。这次考试中基础题都完成得较好,如选择题以及判断题等。

  存在问题:从部分题目来看,失分还是比较严重的。主要体现在问答题,一些学生没有规范答案就答得没有条理,学校有哪些部门这个普遍答得不好,因为平常没有这样问过,只是知道办什么事情到哪里去。还有很多用拼音代替的情况,学生的字迹很潦草,连名字都看不清楚的有很多,这就是对这门学科不重视的体现。

  三、今后教学的改进

  1、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教材,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书写、认真审题、

 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我要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积累学生的知识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5、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6、我要尽早结束课程,多留时间复习。

  7、课堂作业还是不够,要留家庭作业,避免学生用拼音代替。

  8、平时要跟同学科老师多学习,复习的时候也兄弟学校沟通,找好复习的侧重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质量分析

  《道德与法治》本学科期末考试的题型由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这两个个部分组成。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1 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基础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难易适中。整卷的试题难度应该说是比较适中的,考试内容都为课本上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考生答题情况

  1.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答卷中答非所问,文字表达不切要点等现象也很严重。2.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对题意理解不深,考虑问题不全面,造成不必要的丢分。3.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理解考试的问题,不能回答,造成失分。

 这些问题的呈现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应对措施

  通过这次考试,使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努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不足,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要做到如下几点:

  1、平时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记忆要准确无误,夯实基础。

  2.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课堂多加关注,学困生的作业要因人而异,降低数量和难度,多做表扬和鼓励,多进行个别谈话,从思想上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

  3.教学中教学方法多变,适时加入游戏活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岗位

 初中语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

 小学语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

 名额

 1 1

 1 1

 3 3

 2 2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生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不立德,就不能树人,要通过立德去树人,这是由道德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都说智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但道德可以弥补智商的不足。《道德与法治》的课标明确指出:所有的老师,都是道德老师。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言传身教、提升自我

 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技能和思想境界。以身作则,言传和身教结合,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在生活中要做到言行一致,从容不迫,言行不一通常是会落人口实产生非常坏的影响。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教师自己更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摒弃的行为,自己也应当坚决抵制。由于小学生处在人生的最初成长阶段,各种思想体系和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故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未能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全面指导,因此教师作为启蒙者,一言一行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有自身在生活中开朗豁达,在生活中人生态度和思想上值得尊敬和作为榜样才有可能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课外,拓展,链接生活实际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回归生活。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生活化,实践化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辅,在教学中加入生活中的案例,让课堂回归社会,不断贴近学生生活,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知识,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自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读一读、帮一帮、演一演、唱一唱、比一比、做一做,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生活,从而构建起面向生活的潜在性或先是性能力,使儿童知行统一。具体方式如以下两点:

 1.关注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

 社会生活实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蕴含着实用的人生真谛。社会生活的实事动态通常能够给学生更加深刻的氛围感染和思想体会。教师通过选取生活实事,可以让学生们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的用眼看,用心灵去感触。比如奥运、感动中国人物、神九升天等等题材都可以拿出来供学生学习。一个成功的实事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指导性的

 作用。

 2.真正懂得学生的真实感受

 创新教学方式,杜绝枯燥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方式,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重现生动教学、深刻学习的目标。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少年儿童,给他们童年该有的快乐生活和价值形成方式。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要以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倾听他们的想法。

 四、完善思想道德教育评估体系 ; ;适应人格发展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本主义理论在必须充分被运用。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标准,改变传统的目标型教学评价方式,树立学生 ;家长 ;学校 ;社会有机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 ;家长协调沟通,不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更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其次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性格的差异,道德与法治教育也要相对表现出差异性。再者,要注重学生的变化和进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但要注重教学评价分数评价,还要重视学生间的评价,在考虑学生切实感受的条件下经常性地进行学生间不记名的互评,达到学生之间相互激励,互相帮助的目的,最终促进良好道德的行成。

 五、小结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体会思想教育的灵魂,提高自身思想领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真正践行自己所思所想,并发挥一定教学技巧,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