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完整)

时间:2022-09-19 18: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刻领会“四个全面”(完整),供大家参考。

深刻领会“四个全面”(完整)

 

  共产党员需深刻领会“四个全面”

 2014 年 12 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上进一步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具有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新时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提出,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政治保证。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四个全面”的总览全局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确保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所以,“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成熟。作为中共党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那就必须要学习和领会“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小康”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的《礼记·礼运篇》,反映出小康社会是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1979 年 12 月,邓小平在见到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时候,第一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把实现小康目标作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2002 年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今后 20 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 年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思路和目标也更为清晰,既有引领作用又接地气。比如,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赋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高的历史意义。又比如,他提出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更为明确全面小康的建成是为了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到 2020 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是什么样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维度来阐述,今天我们用三个词语来描述,即:塑型、强体、铸魂。

 第一是塑型,所谓塑型就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的中国一定是一个成熟定型的中国,即各方面的制度已经基本成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1.要建成一个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2.要建成一个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要形成一个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

 4.要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提升。(要求在 202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要达到 GDP 的 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 5.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6.要建立学习型社会,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7.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8.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率。(目前不及 50%,发达国家约 80%)

 第二个是强体,所谓强体,就是中国在方方面面要非常的健康。比如以下方面:

 1.产业要强。到 2020 年我国工业化基本实现,进入后工业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将进一步转变,第三产业发展要加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所以要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让信息化促工业化,以信息化促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2.法治要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3.文化要强。文化强国,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体系,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4.民生要强。到 2020 年要实现“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老百姓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能够获得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5.平安中国。社会要充满活力,同时又安定有序。

 6.美丽中国。进一步要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生活空间的宜居适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第三个是铸魂,即真正形成一个昂扬向上的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像空气一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我国是一个有着 13 亿多人口、56 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尤其是在当前思想多元、价值多元,各种思想文化出现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我们必须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而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包括发展物质文明这一“硬实力”,也包括发展精神文明这一“软实力”,尤其在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得更为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化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强调“扶贫济困”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或者将来,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 2014 年 4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们中学教师要在各自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全面深化改革(动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动力,而且改革的任务必须是全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都有问题需要去解决,通过改革释放红利。

 中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所谓的陷阱,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比如说中等收入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

 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6100 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等,在 20 世纪 70 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 2007 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 GDP3000 至 5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墨西哥、智利的人均 GDP 却早已超过 12000 美元。为什么发展水平和条件十分相近的国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发展命运,关键是能否有效克服中等收入阶段的独特挑战。比如,能否及时促进经济转型、克服技术创新瓶颈、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实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破除体制“特权”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及时而有效的改革。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指出,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这种信心主要是来自于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

 又如"修昔底德陷阱",其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像雅典和斯巴达冲突那样,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这样的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多次在访问中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在今年 9 月习主席的访美中,也谈到中美要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防止战略误解误判。从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来看,将进一步深化改革,让中国经济的增长更加是内生性增长,中国发展瓶颈的突破不在于外向扩张,而在于内激活力。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难题并不可怕,世界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从来都是在矛盾的解决中前行的。所以,中国前行中出现的问题将倒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迎来新的发展的春天。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具体如财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无形的手、有形的手,两只手手牵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向前走。但这个过程中必须明确市场这只无形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减少行政错判,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权力寻租,防治腐败,真正实现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行政主体“法无授权不可为”。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权力的职权法定、行为法定、程序法定、责任法定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说得通俗一点,政府要准确定位,依法行政。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做好自己的角色呢?比如,政府应该是优秀的产业领航员,政府要选准战略新兴产业,做优秀的国家规划设计师,搞好顶层设计;政府要做一个优秀的制度供给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度供给的时候,政府要及时满足制度要求,包括我们一些规则的制定、法律体系的完善,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急需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社会征信体系,目前发展明显滞后。

 总的来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已明确提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制度自信,我们的制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的高铁发展就是很好的说明,从 2001 年中国 1 公里高铁没有,到 2014 年年底中国已经修了 15000 公里高铁,老百姓的出行方式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奥巴马来中国时也艳羡不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新的提法,也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一个亮点。大家可以关注从“管理”到“治理”这一思想的转变,更加突出了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治理效益,在此不展开讲。

 (三)全面依法治国(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必须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而这个秩序和体系必须靠法治来维护。否则,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的迫切性。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东西是资源,或者说生产要素,那么建立一个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体系,从法律上保护产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没有完善的产权保护制度,很多人就不敢创业,或者创业了他老担心他的产业得不到保护,甚至总想着怎么把财产移到国外去。其实,随着我们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和创造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同时,依法治国也是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不作阐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法治体系主要是 4+1,即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形成有利的法治保障体系,再加一个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一年里相关改革很多,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等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依法治国、依...

推荐访问:深刻领会“四个全面” 深刻领会 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