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

时间:2022-09-18 13:5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

 

 高中地理【 问题研究 :” 如何“藏粮于地” 】

 一、“藏粮于地”的含义 (1)确保具有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面积,这些具有生产能力的耕地可以暂时不种但不可以减少。

 (2)同等面积的耕地要生产更多的粮食,也就是保护和提升耕地的质量,不能使耕地生产能力减退或受到破坏。

 (3)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让退化的耕地休养生息,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的生产力;一旦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这些耕地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1.“ 藏粮于地 ” 与 “ 藏粮于仓 ” 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需注意以下三点区别。

 一是 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 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地”与“藏粮于仓”均需要投人,“藏粮于仓”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的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 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2. 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 8 18 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 “ 藏粮于地 ” 的关键是什么?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

 分析过程分为三步: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 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 耕 地质量因素和 农业生产投入因素; 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 耕地资源有关。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2.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1)对“藏粮于地”的认识

 (2)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①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②过去一直沿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a.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

 b.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

 ④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

 1. 我国实施 “ 藏粮于地 ” 有哪些有利条件?

 从粮食供需平衡的因素进行综合思维,有利条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在 粮食生产供应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盈余。二是我国 农业生产稳定性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 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三是在 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流通渠道通畅。四是在 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

 2.“ 藏粮于地 ” 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从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之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着手思考。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我国采取了高强度、超负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农田单产,其代价是耕地质量的下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将粮食安全建立在大量的粮食库存基础上。“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 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实现养地补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得以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 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3. 如何理解 “ 藏粮于地 ” 对解决粮食 储 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矛盾的意义?

 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和区别人手,需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是“藏粮”,都具有 保 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功能。二是“藏粮于仓”所藏的粮食是现实生产出来的,不仅有 生产成本,而且 维持储备也是有 成本的;而“藏粮于地”所藏的是 粮食生产能力,没有仓储成本。

  3.如何“藏粮于地” (1)“藏粮于地”的前提条件 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

 (2)“藏粮于地”的措施

 1.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 “ 藏粮于地 ” 有什么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现了东方智慧、分析该问题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 对耕地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消极应对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 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每个措施都针对具体的耕地质量问题,是因地制宜的。三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比,有哪些方面被 继承下来了,并仍在发挥作用;有哪些方面被放弃了,应该重新受到重视。

 2. 在现代耕地质量提升的案例中,选择两个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分析该问题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两个案例的代表性应各有侧重,如分别针对 不同类型的耕地质量问题或不同类型的提升措施。二是案例应能体 现区域特色,能够反映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或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三是案例措施应该是 符合相关原理并切实有效的,适合于运用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

推荐访问:高中地理【问题研究:如何“藏粮于地”】 高中地理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