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时间:2022-09-11 0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供大家参考。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中心,主旨

 

 如何区别文章主题, 中心, 主旨

 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现代文阅读中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是中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几乎每一个语段阅读测试的最后几道题都会提出这方面的要求,只 是题干表述用语或设问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2004 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 : “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 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 ” 以对“骗局” 内涵的理解为抓手, 考查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2002 年中考记叙文阅读《亲近自 己的双腿》 :

 “从全文看, 题目‘亲近自 己的双腿’ 的含义是____。

 ”试题以文章标题为切入口 , 考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的能力。不仅记叙类文字如此, 议论、 说明类文字也是这样:

 2005 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 :

 “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中的‘这’ 指的是____。

 从全文看, 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____, 更要有____。

 ” 完成试题后, 去掉关联词和一些试题情景语言, 剩下的是“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 纵然他有‘硕士’ 、 ‘博士’ 或者更高的学位, 他也只 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

 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人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感情” , 显然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阐明的见解。

 至于 2003 年中考《奥林匹克新格言》 ,命题者干脆就直截了 当地设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 。

 面对这类试题, 许多学生常常无从下手, 犹豫半天后, 只是随便地写下一个答案, 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自 己对文本主旨的整体把握能力呢?

 首先, 必须清晰地认识, 现代文阅读材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 许多试题都必须在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所以,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是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前提条件。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全方位的, 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一般情况下通读记叙类文字要能回答这么几个问题:

 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怎么样?它们互相是怎样起作用的?可采用由浅入深, 从先到后的顺序, 从文中采摘关键词句, 进行提炼、 筛选、 合并、 浓缩, 从而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由材料( 情节)

 入手

 任何一篇文章总是通过某些具体的材料来表现文章主旨的。如 2002 年中考《亲近自 己的双腿》 :

 “第⑧段中说, 车夫的那条独腿‘支撑起了 他的人生和尊严’ 。

 从全文看, 车夫的‘尊严’具体表现在:

 ⑴; ⑵___; ⑶___” 。

 试题要求回答文章用哪些材料表现出了 车夫的“尊严” , 强调了 材料与中心的联系。

 文章的主要话题, 也就是这篇文章所陈述的主要对象, 有时是一个人, 有时是一个事物, 有时是一种情感。

 如果你知道了 整篇文章说的主要是什么, 那么你也就能根据自 己的生活、 阅读积

 累, 根据自 己的认识水平感悟作者取舍材料的标准, 也就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为什么写这( 些)

 故事? 这( 些)

 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文章的主旨自 然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

  由文章的标题入手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它能帮助我们透过文章的内容看到文章的心灵———主旨。

 所以读文章可以以文章标题为抓手, 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3 年上海中考《成全一棵树》 , 标题既提示了 文章的内容, 又蕴涵着文章的主旨:

 孩子的汗水救活了 一棵树, 母亲的心血培育了 一个人才(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

 阅读文章标题, 如果标题本身是一个短句, 要充分重视它与文章主旨的直接联系。

 如 2005 年上海市初三模拟测试卷《能给予就不贫穷》 、 《孩子, 你其实不必这样》 等, 这类短句通常直接揭示了 文章的主旨, 只 是语言表述略有差异而已。

 如果标题是偏正词组, 像 2004 年中考《最完美的礼物》 , 2005 年市模拟考《优雅男 孩》 等, 则必须认真揣摩标题中起限制、 修饰作用的词语的内涵, 联系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

 总之, 把握文章主旨的途径有许多, 除了 以上所介绍的, 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背景入手, 如 2001 年《山村传圣火》 等, 这里所指的背景主要指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 但也包括注释、 及其

 他命题者卷面提供的补充信息, 如 2004 年《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的相关链接, 2005 年《我的老师》 提供的另 一种结尾方式等。需要强调的是, 考试实践中不应该使用单一的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而是要若干种方法综合运用, 也就是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思想内涵, 只有这样, 才可能真正全面准确、 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由具体细腻描写入手

 一篇成功的记叙文, 除了 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 结构合理以外, 必然有一些细腻、 生动的描写。

 哪些东西在文章中需要具体描写, 给读者以深刻印象呢? 取舍标准只有一个:

 凡是最能够表现写作意图的内容, 也就是最能够突出文章主旨的内容, 最值得细细地描写!

 因此, 阅读揣摩文章中的语言、 行动、 心理、 乃至景物描写, 分析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2002 年中考 《亲近自 己的双腿》 第④⑤⑥段中, 有大量 “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车夫的外貌描写, 细细品味, 它们集中表现了车夫人格的伟大:

 他蹬车, 既是为了 挣生活, 更是在跟自 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他是一个强者, 要靠自 己的力量“挣来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 体现出自 己人生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由议论、 抒情的语句入手

 一篇记叙性文字, 通常作者总会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 发一些议论, 点明所写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有时也会在叙事过程中宣泄自 己的感情, 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这些议论和抒情的文字都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好帮手。

 上文所引 的 2005 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阅读材料, 全文最后一节是这样的:

 “从细微到宏大, 从狭隘到广博, 女人的爱充满一生。

 每当我从街上走过, 总习惯把女人对号入座, 她是女儿?妻子?抑或母亲?无论肯定了 哪一种, 我总是对她们肃然起敬” 。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结尾点题, 作者用一种带有抒情意味的议论点明了 文章的主旨。

 2004 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最完美的礼物》结尾部分:

 跋涉艰难绝境, 有信心与勇气是穿越生死的唯一支撑,那就是希望啊。

 几年后的访谈中, 这些死里逃生的人在被追问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时, 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这次历险, 几乎说着同一句话:

 “郭教授的‘骗局’ 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 。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了 强调突出。

 同学们无论平时还是考试的时候, 阅读记叙类文字都要养成一种习惯, 即把文章中非记叙描写性文字圈画出来, 给予特别 “关照” , 因为它们能有效的提示文章的主旨( 如果是非记叙类文字,则应该注意文章中出现记叙描写的原因, 与文章其他部分的内在

 联系)

 。

 阅读当中不仅要注意结尾部分的大段的议论或抒情, 也要留意穿插在叙事中间的议论和抒情语句。

 有一种特殊的点题方式常常被大家所忽略, 即作者不是用第三者的口 吻议论或抒情,而是借用 文章故事人物的语言或心理活动来对所写事物发表看法, 河北省中考曾选用过一篇散文《会飞的蒲公英》 , 通观全文找不出 一处作者的直接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但是文中母子对话时, 母亲对蒲公英的议论, “这是蒲公英, 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 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既揭示了 蒲公英的性格特征, 又包含了 母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显示了 文章的主旨。

 阅读时必须充分注意到这类借文中人物的口 和心理活动, 对文章所写人、 事、 物发表看法的文字, 文章的主题往往蕴涵在其中。

  由反复出现或褒贬鲜明的词语入手

 阅读记叙文, 在把握文章大致的情节线索或情绪主线, 理清文章内容结构, 例如时间的转换, 地点的变迁, 人物的变化, 或者其他所写对象的转换时, 对一些中心句, 一些过渡句, 一些褒贬色彩强烈或反复出现的标志性语句, 要引 起足够的重视。

 要把这些语句作为阅读理解的基本元素掌握并储存起来, 以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 2004 年浙江省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生的另 一种财富》 :

 ①我是在贫穷和耻辱中长大的……

 ②我的母亲四处打工, 为我攒钱, 她坚信我能考上大学……

  ⑤后来就到了 让我终生难忘的那个耻辱的日 子。

 ⑥当帮助变成了 一种施舍, 我宁愿不要。

 我在忍受现实还是退学之间犹豫了 很久。

 我想起了 父亲的后背……

  ……

  ⑨从这时起, 我走出了 耻辱, ……

  在这篇文章中, “耻辱” 与“贫穷” 是贯穿全文反复出现的词语, 是作者着力强化的意念, 值得大家阅读时充分关注, 这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文章主旨的共同钥匙。

推荐访问:如何区别文章主题 中心 主旨 主旨 文章主题 区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