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和成秘书网平台! 心得体会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疫情防控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正文

一五计划【精选推荐】

时间:2022-07-28 23:01: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五计划【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一五计划【精选推荐】

 

 “一五”计划1 953—1 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 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 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 由周恩来、 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计划简介:

 一五计划:

 1 953-1 957。

  新中国建立以后, 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为了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政府编制了 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 的基本任务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 手工业的合作化; 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即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 953年开始执行。

 它 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 .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

  2.没有重工业, 就没有工业化的基础, 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

  优先在东北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 .东北的工业化基础比较雄厚。

  2.东北的资源丰富 且交通运输便利。

  3.东北靠近苏联。

 可以从苏联得到经济上的援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 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壶茶碗, 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因此“一五”计划

 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 由周恩来、 陈云主持, 从1 951 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 五易 定稿, 到1 954年9月 基本定案。

 自 1 953年至1 957年为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1 953~1 957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

  历史背景:

  从1 949年1 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 952年底, 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 国家采取了 一系列方针、 政策和措施, 一方面, 制止了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 稳定了 市场物价, 恢复了 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确立了 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 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 容: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 1 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 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 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 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并以此为中心, 进行财政、 信贷、 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 951 年开始编制, 1 954年基本定案, 到1 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前后共修改五次。

 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 4.7%, 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 1 957年农村入社户 数达到总户 数的1 /3左右, 钢产量41 2万吨, 粮食产量1 .9亿吨等。

 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 积极可靠, 又留有余地。

 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 以及人力、物力、 财力的综合平衡。

  执行结果:

 1 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 计划规定的任务。

 1 953年底, 鞍山 钢铁公司 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 956年, 中 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 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连接了 长江南北的交通。

 1 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 原煤 1 .3亿吨, 粮食1 .95亿吨。

 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 .3%, 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 .1 %, 农业为4.5%, 工业为 1 9%( 其中轻工业1 2.9%,重工业25.4%)。

 在工农业总 产值中 , 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 1 949年的30%上升到1 957年的56.7%, 经济结构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

 五年中,工业全员 劳动生产率增长52.1 %, 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 .9%, 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 7.1 元; 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

 全国城乡 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 其中, 农民3.2%,职工4.9%。

 同时, 完成了 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 更有利的条件。

 到1 957年底, 各项经济建设指标, 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川藏、 青藏、 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密切了 祖国内 地同边疆的联系, 也便利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

 从此, 我国开始改变了 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主要经验与特点:

 经验:

 ①注意从国情、 国力出发, 在发展速度上, 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 留有一定后备力量, 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 采取了 一些灵活政策。

 但是, 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 农、 轻、 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 造成市场供应紧张, 在这个时期内 实行了 对粮、 棉、 油的统购统销。

 特点:

 一是体现了 国民经济要有计划, 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思想;

  二是体现了 国民经济发展要统筹兼顾新建工业与原有工业, 沿海地区工业与内 地工

 业的关系;

 三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正确估计了 国民经济增长的客观可能性;

 四是坚持独立自 主, 自 力更生为主, 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五是正确处理了 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恰当的结合起来。

  目 标效果:

  计划规定工业总 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1 4.7%, 农业总 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 1 957年农村入社户 数达到总户 数的1 /3左右, 钢产量41 2万吨, 粮食产量1 .9亿吨等。

 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 积极可靠, 又留有余地。

 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 以及人力、 物力、 财力的综合平衡。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 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 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

 1 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1 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 比1 952年增长42. 8%, 农民的收入比1 952年增加近30%。

 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 957年达到1 02元, 比1 952年的76元提高34. 2%。

 文教、 卫生、 科学、 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 奠定了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提高了 人民生活水平, 显示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并初步积累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经济影响: 一、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 绝对的优势。

 在国民收入中, 1 957年同1 952年相比, 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 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 . 5%提高到56%, 公私合营经济由0. 7%提高到8%, 个体经济则由7296降低到3%, 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 l%以下。

  二、

 基本建设

 五年内 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 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 超过原来计划427. 4亿元的1 5. 3%。

 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 相当于

 1 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 . 9倍。

 五年内 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 达一万多个, 其中大中型项目 有921 个, 比计划规定的项目 增加227个, 到1 957年底, 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 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 09个。

 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 56个建设项目 , 到1 957年底,有1 35个已施工建设, 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

 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 汽车、 发电设备、 重型机器、 新式机床、 精密仪表、 电解铝、 无缝钢管、 合金钢、 塑料、 无线电等, 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 从而改变了 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 增加了 基础工业实力。

 三、

 工业发展

 1 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 241 亿元, 比1 952年增长67. 8%。

 1 957年的国 民收入比1 952年增长53%。

 1 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 %, 比1 952年增长1 28. 5%。

 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 4. 7%, 实际达到1 8%。

 1 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 952年增长83%, 平均每年增长1 2. 8%。

 1 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 比1 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 . 31 亿吨, 比1 952年增长98. 5%, 发电量为1 93亿度, 比1 952年增长1 64. 4%。机床产量达2. 8万台, 比1 949年增长1 7. 7倍; 棉布为50. 6亿尺, 比1 952年增长32%,糖86万吨, 比1 952年增长92%。

  四、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

 1 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 01 %, 比1 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 5%。

 粮食产量1 957年达到3900亿斤, 比1 952年增长1 9%; 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 比1 952年增长25. 8%。

 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 分别为3. 7%和4. 7%。五年内 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

 1 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 6. 745万亩, 完成原定计划1 01 %。

 五年内 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 . 81 0万亩, 相当于1 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五、

 交通运输

  到1 957年底, 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 比1 952年增加22%。

 五年内 , 新建铁路33条, 恢复铁路3条, 新建、 修复铁路干线、 复线、 支线共约一万公里。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都先后建成。

 到1 957年底, 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 比1 952年增加1 倍。

 康藏、 青藏、 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工业奠基:

 一、 决策回眸

 “当时, 松花江北岸地区几乎是一片荒芜的原野, 没有道路, 交通不便, 每逢雨季, 运输车辆经常抛锚; 松花江像天然的‘封锁线’, 隔断南北两岸, 许多工人上班只好乘摆渡小船。

 同时, 又缺乏建设经验, 缺少施工工具。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各路建设大军开进了 施工现场, 艰苦奋斗, 排除困难, 保证了 建设的顺利进行。

 ”吉林化工区的一名老职工回忆说。

 二、 吉林化工区 吉林化工区是我国“一五”期间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化工生产基地, 包括“1 56项”中 的3个化学工业项目 。

 1 952年7月 , “一五”计划第一草稿完成。

 按照陈云的话说, 该计划的要点是“在今后5年中要办些什么新的工厂”。

 同年8月 , 周恩来、 陈云等率领政府代表团赴苏, 随身 携带的就是该草案。

 斯大林看后表示, 中国应该降低5年中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 以免计划太满,没有回旋余地。

 “一五”计划洋洋十余万言, 但其核心是苏联援建的1 56个大型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 遍布国防工业、 机械工业、 电子工业、 化学工业和能源工业等各个方面, 搭起了我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 因此国人也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

 三、 工业化时期

  虽然这1 56个项目 , 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 46项, 另有4项推迟施工, 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 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 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 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从“1 56项”(实际为1 50项)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

 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 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 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已经成为工业化中的瓶颈部门; 三是既考虑到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 又考虑到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

  四、 长春一汽

  其中之一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化汽车制造厂。

 1 953年7月 1 5日 ,工程破土动工, 建设者经过3年奋斗, 终让一座宏伟的汽车厂矗立在长春大地上。

 1 956年7月 1 2日 , 从总装配线上开出了 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就此结束了 中国不能制造汽车

 的历史。

  五、 鞍山钢铁公司

 钢铁是大工业的基础。

 根据“一五”计划, 我国不仅要扩建当时最大的钢铁基地鞍山钢铁公司 (以下简称鞍钢), 还将兴建两个新的钢铁基地, 即武汉钢铁公司 和包头钢铁公司。而鞍钢的建设又是“一五”计划钢铁建设的中心。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了 “支援鞍钢”的号召,全国共有55个城市、 1 99个企业从人力、 物资、 设备等各方面支援了 鞍钢建设。

 1 953年1 2月 26日 , 鞍钢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 无缝钢管厂、 七号炼铁炉举行建成投产典礼,并向中共中央报捷, 毛泽东亲自 复信祝贺。

  相关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 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 农业的发展。

 二是1 956年出 现全局性的冒 进, 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 47.35亿元, 比上年增长70%,高于1 953、 1 954两年的投资额, 基本建设贷款...

推荐访问:一五计划 一五 精选 计划